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075|回复: 2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8 14: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末日乐园》,略烧脑,涉及丧尸等末世元素,作者的想象力惊人,剧情走向天马行空,有意思的悬疑设定分布比较密集,我看的时候会顺着结果摸回去找细节,会让你体会到深深的《后怕》的感觉。不需要看完全本,看完虎头部分就行,我个人预感到后面会是蛇尾所以没有看了,但是几年来都为前段部分剧情的精彩而忍不住一次次地重温!!
  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读后感
  《目送》是我在大四考研期间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散文集。从捧起这本书时觉得封面并不出彩,甚至有点肃穆,到放下这本书,完全被书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打动得热泪盈眶。我知道,有些感情还是被触碰到了。
  我读龙应台,较早的时候是从读《野火集》开始的,她的文字开启了我认知世界的另一扇窗。那时候的她,年轻、锐利,锋芒毕露,对世界大声疾呼,而慢慢地,为人母、以及父母苍老时,她作为母亲以及女儿的一面,渐渐显露出来,这样一个有思想、性情细腻的女性,她走过的城,行过的路,看过的景,对我来说,是一种意境。而她写过的政治和生活,纵横交错,对我来说,却激发了思考。人生的课,直至死亡,没有休止,所以,不断学习。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目送》中无论多厚多重多深沉的情感,缓缓的涓滴不漏的渗透进从容淡雅的字句之间。第一眼看过去没多少出彩的犀利言辞,可是一段读过去才渐渐明白里面的深情厚义。这倒是可以和大陆系列青年作家的散文做个比对。近些年来大陆青年作家出的散文集,多是在遣词造句上做文章,文辞哗众取宠满目生花,粗看头头是道,却经不得反反复复的推敲琢磨。好像是泼墨山水一样浓墨重彩,恨不得句句都是金玉之声。《目送》这样的书不一样,它是把很大的话题小心翼翼的说,很重的东西,轻轻的放下。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有一天和朋友在山上晒太阳,我们坐在山间的石头上,看着落日西斜暮色四合,天边彩霞满天。夕阳泣血,染红半边天空,美得无法言喻。但是很快就过去了,很快天色就黯淡下来,雾霭慢慢升起来,山下的城市在一个瞬间万家灯火齐刷刷的亮起来。我们往回走,脚下踩着厚厚的松叶,发出沙沙的响声。我想着,为什么,这世间,但凡是美好的事物,都不能持久呢。
  后来在生活中顿悟,当下的即是最好的,有过这一刻光景,珍惜已矣。

《判官》我是全程追更的,人老了,好多年没追过更了,结果看到木苏里开新文了没忍住。这本文中间断更了两个月,这期间我天天担忧着作者跑路了,这么好的文要没有结尾了,还好没有。这是一本我看一章能失落一整天的文,看到“不是故人,不开阵门”那里,虽然是我期待了很久很久的掉马,但是我难受了很久。这本文的基调就像书中的一个场景,漫天霜雪中,两个人从山的两头走上来。红尘故人旧相识,重逢却不知。那种淡淡的忧伤,我真的想哭又想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0 14: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书里品人情——评《目送》龙应台

  于14年的清明节,购此书于机场书店。

  14年,20岁,早就厌倦了世俗到狗血的爱情故事,也不大爱文学大家的鸿篇巨著,龙应台的这本散文集《目送》就正好被我收之囊中。

  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而维系这种关系的东西,叫做人情。在中国,社会,就是人情堆砌而成的世俗社会。

  很多作家抱有博大普世情怀与人文关怀,他们写很多人,写世俗社会的里的众生,描绘他们的音容相貌,细述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嗔痴。“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这些文学大家,似乎都是奔着诺贝尔文学奖去的,认为写书就是要写出时代意义和正义的时代理想。

  这样的书我是一概不爱看的,我也蛮理解为什么文学大家的书卖得不大好(除去国人平均阅读量及书籍购买率低的原因),我觉得新闻报道的素材都比他写的有趣生动得多。

  我们地区作协主席曾经告诉过我,好的文章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最重要是要与读者引起共鸣。我想龙应台是我近年看的书籍作者中,最为打动我的作者。

  龙应台在台湾接受与内地不同的教育,后在国外多年学习生活,虽然她以往的文章笔尖犀利,目光冷傲,但在“人生三书”《孩子你满满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中,我能感觉到她是一位普通的、具有中国传统女德素质的女性。她写子女、写父母、写朋友、写子弟;她写生离的酸楚、写死别的悲痛、写青丝的执拗、写白头的平淡。

  《目送》这本书,记载着满满的都是人情,是真正世俗的人情。她写父子之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她写生离:“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她写死别:“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龙应台并未用如何华丽的辞藻修饰,更多的是信手拈来的朴素言语,她用真情叙述写出了人生哲理,将人生的点点滴滴、起起落落如丹青画卷一般,平实地铺陈开来,深情与描写交织在一起,或深切的浓烈,或淡然地平寂。而人情,必然是不必天花乱坠地吹嘘的。

  附:《目送》读后随笔一篇(原创)

  离别,都意味着可能不再相见

  生命中很多聚会,皆因与某些人相交不好而极力推脱,推脱不了的,就半路逃走。前半生是这样,后半生也可能是这样。很多人说我冷漠,寡淡,我并不否认。

  曾经有很多好友留宿我家,大多在我酣睡的时候悄悄离去。就像一只小兔子,莫名闯进一只张着血盆大口大咕噜的老虎的洞穴,惊吓之余又悄无声息地溜走。就算是有个别小兔子踩到了树枝,嘎嘣脆,我也尽量保持安睡的状态,不做反应。

  我从未送别过他们,我也同样地逃避去送别我的父母。大多时候,都是他们独自关上家门,打车,到车站,坐上大巴,离开。

  记得有一年,与众多亲友去车站送别父母。我独自呆在一边不说话,不停地踱步,很是焦躁。总觉得是有一根刺在扎着你的五根手指头,像是一种残忍的仪式或祭奠,以释放心里的怪东西,从身体的某个角落流出来。比如,咸湿的眼泪。

  相对于送别,我更愿意在午夜或凌晨,做一个等待的人,在各种准备中等他们向我靠近。那种欢喜,就像他是火柴而我是燃料,两者相遇,便是光和温暖。

  而等待,等来的也并非欢喜。

  有一年,父亲赶在春运大潮回家途中遇车祸,被送往医院。我在家里洗着他冰冷的黑色套装,只是一会儿的功夫,便是满桶铁锈味的血水,是和我身上一样的味道。

  当我站在这只桶前努力吸鼻涕和眨眼睛的时候,我才惊觉,原来所谓离别,都意味着可能不再相见。

  我终于理解,为何我每次出门,我妈都频繁地与我联系,不厌其烦地提醒我种种注意事项,虽然这些话我早已烂记于心里。

  当我拿着票找到自己的座位时,从未想过迎接自己的会是怎样的结局。对于我的父母来说,他们怀里的宝贝,走出去,面对的是最险恶的众生,而自己已无法护她周全。他们把每一次离别都当最后一次相见,珍惜,哀伤,送你最好的祝福。

  廖 雪 洁

  13级新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1 14: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目送》有感

  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每一份心意都承载深情,每一眼回眸都荡气回肠。父女母子一场,但馀生终成陌路,今生今世缘。 ——题记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的麦田。像剑,刺痛心底最深的回忆,痛彻心扉;像盾,护住心中灿烂的时光,温暖迷人。《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与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目送》写尽了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一转眼,物走星移,逝去离别的痛都犹如一本生死笔记,翻开却不忍,浏览却不舍,回忆的痛楚,总是深深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本不想重复那昨日的过错,但明日依旧后悔不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是一条永恒的定律,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验证着,“乐此不疲”。“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人这一生,做孩童时为自己而忙,做父母时为孩子而忙,而把自己的父母放在了最后,总是把他们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永远都是在“亲不待”后才徒留在原地深深的悔恨,问自己为什么没能早点?

  “父母是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的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父母之爱,似水,源源不断,无欲无求:似火,熊熊燃烧,万死不辞。他们从不为了回报,他们从来都是付出,他们从来都是后盾。他们也许严厉了些,他们也许用错了方式,但请你一定要记住,凡是出于爱的一切都值得原谅。无论你是否接受,无论你是否赞成,无论你是否喜欢,请你给他们一张笑脸,请你给他们一丝尊重,请你给他们一个拥抱,请默默的承担所有的风所有的雨,从你懂事时起。不要给他们一点抱怨,不要给他们无谓的压力,请你原谅,请你记住,他们爱你,忠贞不渝。他们是真正坚守了一生一代“一双人”,生生世世长相依的诺言的人。他们值得好好去爱。

  近乎痛楚的深情,父女母子的脉脉浓情,在这本生死笔记中慢慢的展开深邃,忧伤,美丽,它诠释了人生的深沉。

  叶全斌

  新 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9-17 04: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