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959|回复: 0

黎紫书《野菩萨》:寓言书写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8 13: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救救!判官!真的我磕生磕死求求你们快去看了真的求求你们!就是那种你以为年上游刃有余,只有年下如痴如狂的时候结果作者举起四个大字“绝美双向”,最后变成”不服我们现实里碰一碰,比比谁爱得更疯“是我更疯!是我看了绝美爱情之后已经疯了!我的每一滴眼泪都为绝美爱情而流!
  【写在前面】
  黎紫书是我近几年来关注的一位使用华语进行文学写作的女作家,马来西亚人。单从语言和表达方式上看,你可能会非常容易地发现马华文学与港台文学的亲近,那种整体气质上的意气相投,以及与大陆文学明显的疏离。我称其为“被放逐的书写”。黎紫书的写作非常现代,善用隐喻,对小说气氛的把握也十分到位,语言特征明显,特别是这本中短篇小说集里,能表现出勃勃生机。但她并不耽于沉醉在书写后现代的生存伦理中,这是一个难得的有历史感和文化价值诉求的女作家,对于马来西亚华人的生存状况,马华文化的尴尬处境和前景,她有自己的思考。
  我觉得“被放逐”的状态好像反而成就了她的多样化和深刻,文学是边缘的,混乱的,写作者也应该是边缘而混乱的,在我对港台和马华文学的持续阅读中,我渐渐发现这些疏离主流话语权的作家们,反而能更清醒地意识到语言所负载的一切在他们身上起的反应,于是这种创作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充满矛盾和生机的,这恰是文学需要的。
  《野菩萨》书影 新星出版社 2013年版
  =============================
  寓言书写者
  文/陈嫣婧
  很多人意识到黎紫书的价值,可能是因为她身后的马华文学在华语文学中的特殊位置。近年来,确实越来越多人了解,研究港台文学和遗落在海外的华语文学作品,继而惊喜地发现它们的优秀和珍贵。可能文学研究也有异域情结吧,于是也就更有意识地将地域,环境等种种因素加诸于作家的作品中。但我相信,好作品一定是超越这些的,评论家之所以长期被人诟病怀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喜欢把作品安放在某个“妥当”的位置上,让它渐渐失去更多的可能性,而黎紫书有的,则正是这无限多的可能性。
  最近两本简体版的黎紫书作品在内地出版,长篇《告别的年代》和短篇集《野菩萨》,我个人更喜欢后者,就因为这十三个短篇呈现出了一个多样的黎紫书。王德威在序言中说到这些作品似乎是作者在有意识地拉开她与国族书写的距离,是有道理的。也许是篇幅关系,我发现作者更擅长也更沉迷于去写寓言了,她利用种种隐喻与暗示将作品内核掩藏得愈发严实,甚而让人怀疑她只是在表述日常。典型的如《野菩萨》:用了大段内容回忆失去的往事,从人物到地标名称都尽可能详述,娓娓道来,节奏缓慢清晰,根本看不出什么荒诞的情节来。《我们一起看饭岛爱》表面上看是一位中年女色情作家的网恋故事;《疾》则讲了一位女儿与患重病即将去世的父亲之间一段寻常的生活。个人化,细节化,日常化,这是文本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但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黎紫书只写这些,前面说过,她更沉迷于寓言,沉迷于隐晦的寓意的表达,沉迷于日常生活底下看不见的暗潮。她的这些作品就像是一个个打开的阴井盖,你走着走着说不清楚哪一段就跌下去了。在这些寻常人事的表象之下,我注意到她似乎特别敏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亲情。那几篇小说涉及到的无外乎父女、姐妹、母子,但请注意,在小说里这些人物关系都是单向的,是单一的激越的独白,而非和谐的声部合唱。《疾》里的女儿对于父亲病态的依恋与怨恨,父亲去世后她以一种全然的疯狂和迷醉来拥抱舔吮父亲的一切。《我们一起看饭岛爱》里在网络上与色情作家母亲打得火热的男孩很有可能就是她的儿子,当你在结尾处猛然发现这个被掩藏得很好的秘密时,再回头看这母子俩隔着网络彼此挑逗,沉迷于性爱的文字,既让人毛骨悚然又欲罢不能。《野菩萨》里的孪生姐妹是真实存在的吗?也是到了最后,我们才突然发现也许那个因子宫肿瘤死去的妹妹很可能只是主人公设定在情欲范畴之内的一个暗示。作者是在描写某种血缘关系吗?她是在写亲情吗?倒不如说她是在否定这种关系,否定血缘。她总是将人伦关系中的一方隐去,同时展现另一方完整隐秘的内心,将血亲藏匿成为某种幻觉,让它们呈现出某种情欲的关联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叛逃。到了《无雨的乡镇·独角戏》里,对血缘关系的纠结显得格外突出。血亲完全成了宿命,成了一个人的历史,父亲是谁?他干了什么?这些问题已不再是父亲本身存在的意义,完全转化成了儿子存在的意义,这些先验的,超出我们生存经验范畴的意义,成了沉重的枷锁,也种下了炽热的欲望。作者经由日常化的写作入手,却能完全解构这日常化,使其成为关乎存在本身的文学命题,作品的经典型不言而喻。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作品本身就隐含对马华文化及马来西亚华人生存现状的思考,因为血亲同时也可以用来比喻母国文化和异国文化,马来西亚华人与当地人和原住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这方面的突出作品《国北边陲》获得2001年第六届花踪文学奖首奖,此次作为小说集的首篇,足见它的重要性,也是黎紫书的代表作。贯穿全文的龙舌苋作为中原文明的隐喻,相对的马来貘则隐射了异族文化。曾祖父下南洋后因误杀马来貘服食而被下蛊导致阳寿过不了30,只能在边境山中寻找奇异的龙舌苋续命,这是在展现两族文化对华人移民的撕扯。龙舌苋本身无根,且充满腐尸般的恶臭,是在象征移民后裔心中已然衰落的中原文化,而马来本地的草药东卡阿里有壮阳之效,则是在暗示异族对移民彻底的同化,将落实在开枝散叶繁殖后代之上。作者将主人公定为陈家移民最后一代寻找龙舌苋以图挽救阳寿的唯一一个孩子,其实已然意识到这种挽救的无效和悲观。《国北边陲》可谓黎紫书寓言式写作的杰出代表,作者将血缘的命题延伸到整个家族,用简洁明了的意象勾勒出宿命感极强的叙述情节,对遗民情结的表述节制却丝毫不减残酷程度。小说的文字瑰丽诡异,散发着死亡与虚空的气息,像极了阴暗老宅里未散的游魂,似尚有微弱的喘息。
  如此说来,马华文学确有其地域上的特殊性,黎紫书本人也说,她的创作达到一定的成功以后,马来西亚当地的许多华人作家开始仿照这种写法,以图观照马华文化尴尬艰难繁杂的一面。但黎紫书本人显然并不满足于类似的书写,集子中的其他几篇,如《生活的全盘方式》,《此时此地》,都是这方面的尝试,也同样是优秀的作品。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作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去表达日常经验与本质世界之间的不同,套用小说中出现的一句诗:“穿过水面,阳光会折断”,水面就是一个分界面,水上的世界是我们观察触摸得到的,而水下的世界是黎紫书关注的。她总是在书写着这两个世界全然不同的形态,它们的隔阂,它们彼此转换时的尴尬,水下世界的诡异,绝望以及真实。如果一定要将这种写作理念与她本人的生存环境挂上钩的话,我想,当处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种族文化的环境里,当随时会遇到有关信仰,语言,生活与思维方式的种种分歧时,人总是会更多去思考什么是真相的,哪怕是通过文学与书写的方式。

姐姐看不看西幻呀?年终的《迷途》!终结一切的命定之人×深渊魔王,挺长,120万字的样子,不过主角团作为佣兵团也是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类似单元剧的阅读体验。剧情线也很好,世界观虽大但挺好理解,最重要的是!每一个角色都好可爱!每一对cp都好嗑!虽然除主副cp其他着墨不多,但是就是细节铺垫很足,提一嘴就会有“嗯~我就知道他们会在一起”,我可太爱群像好的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9-17 04: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