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866|回复: 6

边城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5 08: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来了!《丧病大学》《骷髅幻戏图》《这位alpha 身残志坚》《子夜鴞》《子夜十》《全天堂都以为上司失宠了》《格格不入》《一个钢镚儿》《犯罪心理》《临时保镖》《灵异片演员app》《我在无限游戏里封神》《史上第一佛修》《解药》《碎玉投珠》《我总在春天想起你》《表面矜持》《稳住,你可以》《新世纪,新冥界》《日落大道》《漂亮朋友》《哏儿》《禁区》《明日星程》《我和我的凡尔赛朋友》…推不动了。
  我与《边城》
  一切总那么寂静,所有的人在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
  ——题记
  城市的浮华让我原本宁静的内心变得动荡不安,渐渐地学会了叛逆。我砰地关上了门,我又和妈妈吵架了,我静静地坐在书桌边。手伸向已经长满了灰尘的书架,我顺手拿起了一本书。竟然是《边城》,这是一本熟悉而又陌生的书,对了!这本书是妈妈送给我的,她最初送我这本书的夙愿,只是希望我能像《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一样,有着天然,淳朴,善良集于一身的美丽形象。从现在看来她那美好的夙愿要泡汤了。
  我重新翻开《边城》,我这次怀着不一样的内心去了解翠翠,我希望从翠翠身上得到一些感悟,能让我找回那个属于我,属于妈妈的那个我。
  翠翠的身世不像我们的身世那样好,她的身世充满崎岖。她爸爸在她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死去了,因为她爸爸不想毁去做军人的名誉。而她的妈妈在生下她之后故意到溪边吃了许多冰水死去了。而命运多舛的翠翠只能交由他的外公-一个善良的老渔翁抚养,而翠翠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坚强的活了下去。
  而相比较而言我们的生世与命运比翠翠要幸运得多,我们又没丧父丧母,而且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比翠翠高得多,但我们却没有翠翠听话懂事,不帮助父母干家务活也就算了还常常惹他们生气。我们与翠翠比较相差甚远。
  我也不知怎么了我的眼角竟泛起了泪珠,我不知道自己是为翠翠那多舛的命运所流泪,还是被翠翠所感动从而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但我一定得把这本书看完。
  而翠翠一生终究苦难,爱上了傩送,没想到老大天保和老二傩送都爱她,老大和老二以唱歌来夺得翠翠的欢心,老大自知不是弟弟的的对手,最后远走他乡做生意,最后死了。而傩送的爸爸不愿老二再娶翠翠,老渔夫也在那天晚上死去了。而翠翠只是静静地等傩送回来。
  翠翠的一生不仅失去了亲情还失去了爱情,在双重的打击下翠翠仍像一颗苍天大树屹立不倒。
  我再也止不住了我留下了泪水,我为自己的烦躁不安而感到后悔,为自己的不懂事而后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后悔。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与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地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了痛苦的东西。不要老是回想过去的事要面对现实,这样的生活才充满激情。
  我错了我错得一塌糊地,我不应该被城市的浮华所打动而丢失了原本的宁静。这或许是《边城》带给我最大的感受。让一个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方向。

《判官》我是全程追更的,人老了,好多年没追过更了,结果看到木苏里开新文了没忍住。这本文中间断更了两个月,这期间我天天担忧着作者跑路了,这么好的文要没有结尾了,还好没有。这是一本我看一章能失落一整天的文,看到“不是故人,不开阵门”那里,虽然是我期待了很久很久的掉马,但是我难受了很久。这本文的基调就像书中的一个场景,漫天霜雪中,两个人从山的两头走上来。红尘故人旧相识,重逢却不知。那种淡淡的忧伤,我真的想哭又想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5 08: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边城》读后感

  顾心怡

  生物技术1301

  上一次看《边城》这本书还是六年前,因为那时候年还纪小,只是把它看做一个悲情故事,毕竟翠翠、傩送和天保没有一人能达成心愿,并没有看到怎样好的结局。那时候实在是看不懂,为什么大家对这本书的评论那样高,而且能从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悲剧的故事中看到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有时候还会像那个年代不应该是炮火纷飞、战乱不断的么,为什么从书中并没有感觉到,居然会有一种时代的错乱感。

  这一次再读这本书,竟是因为支教的缘故。在湘西的一个苗寨里待了十来天,对这个充满着年代感的地方颇是喜爱,后来又去了凤凰古城,看到了沱江的妩媚,边城的秀美。回来之后,还是对那个地方念念不忘,正巧有要求做读书报告,便又翻起了这本并不算厚的《边城》。

  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三省市接壤。湘西州境,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西部与云贵高原相连,北部与鄂西山地交颈,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蜿蜒于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800~200米,西北边境龙山县的大灵山海拔1736.5米,为州内最高点;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为州内最低点。

  在这样一个内敛又有些奔放的地方,没有血腥的政治和军事冲突,有的是普通山民平凡的人生及其喜怒哀乐,作者所表现的湘西土著民族的生活与外部的世界截然不同,却又不失人之本性和长达千年的文化传承,实际上再现了湘西土著民族的悲剧命运,也就是所说的不为外人所理解的千年孤独。

  现在倒有些羡慕这种与世隔绝、传承千年的孤独,就像多少代人都在寻找的桃花源,“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想起在夯吉支教时听到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户张姓人家来到此处躲难,好心的苗家人不忍其骨肉分离,或是继续流离漂泊,便帮其在寨子中央安家,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张姓、龙姓、石姓便在此繁衍下来,汉家苗家血乳交融。这便是此处苗寨“九龙夺珠”形状分布的由来,是用口口相传的故事传承互帮互助的美德,用千百年前的旧事传递中华一家亲的信仰。

  这应该就是沈从文先生所描述的“乡下人”的形象了吧,敢爱敢恨,不拘小节。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等都有所展现,一切都充满了善,处处都闪耀着人性的光环。这是作者所爱的人,也是多少人所求而不得的率性。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只有真正体会过了,才会真正明白书中的内涵吧,反正我是知道的,我还差得远呢。

  实践出真知,多么正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5 11: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边城读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 0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边城》读后感——你若静心 慧心自来

  2014级6班 谢梦晗 渭南中学

  学习《边城》时,老师说过,沈从文先生写文章是为了找回人们缺失的传统美德,为了唤醒沉醉在物质金钱中的灵魂,为了召唤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为了重造国家、重塑民族品德。

  或许因为对作者了解不够多,又或者是因为没有在满目疮痍、处于苦难中的国家中生活过,初读文章时我并没有体会到这些。只是被文中翠翠和傩送那还没来得急开花就凋零的爱情悲剧所打动。我不明白:作者花了那么多笔墨描绘了一个绝美的世外桃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不是更合适吗,为什么却成了凄美的悲剧?往深处想,悲剧之美在于“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带给人的遗憾会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会触人伤感,引人沉思。而喜剧,却难以有这样的效果。

  翠翠与傩送之间纯真的爱情,仿佛能让人脱离现实中的黑暗。但梦醒之后,现实仍是现实。或许,最好的解决方法,便是将我们所处的世界打造成一个“边城”。翠翠在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而我们,在等待着“边城”的出现。

  沈从文说:“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而我,恰似那买椟还珠之人,无法理解他文字背后隐伏的悲痛。老师带领我们走近沈从文,走近当年的中国,我才慢慢发现:那场爱情悲剧并不是重点,而那造成悲剧的原因,才最值得人深思。

  翠翠的悲剧为何会发生呢?我们无法把过错归咎到某一个人身上去。或许是因为翠翠的忸怩,或许是因为老船夫的木讷,或许是傩送心中的愧疚……但隐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才是沈从文真正的悲痛,那就是边城人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

  他们以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认为是人的言行悖于常理才惹来祸患。因为这种迷信思想,“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因为这种迷信思想,傩送虽然面临爱情与金钱抉择时选择了爱情,却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

  沈从文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人物越过了现实的障碍,漠视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擦去传统天命的迷信思想投在纯朴人性中的阴影。沈从文努力挖掘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也在纯朴中暴露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即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沈从文将人生最美好的爱情毁灭给人看,期望人们在悲痛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在边城人民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

  什么时候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战胜了心灵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导致的隔膜,什么时候有情人才能终成眷属,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才能得以实现。

  原来,一个爱情悲剧之后还有这么多这么深值得我们品味、思考的地方,只看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确实是“买椟还珠”了,难怪沈从文会有那样一番话。

  这样的阅读体验也给了我一个警示:现在的社会,信息爆炸,人心浮躁,已经很难静心去思考一些问题了,如果只是这样的浅尝辄止,那真是对文学的一种亵渎了。希望我们能在这喧闹的世界中守住心中的一方“静”土,能静心地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文本,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教师评语:没有老师的引导,或许你会成为“买椟还珠”之人;但是即便有老师的引导,没有你的勤于思考,你的理解依然会肤浅。而你,不仅听进去了老师的引导,又能深入思考,这种思考习惯,不仅成就了这篇习作,也终将成就你的人生,加油!(指导教师:于红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9 08: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边城》有感

  1432 胡蕴博

  琉璃般透明纯粹,美得让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

  ——题记

  纯美的湘西世界,洁净美好的茶峒小镇,给我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涓涓溪水,绕山阻流,环绕在这座小镇旁边。溪流如弓背,清澈见底,一眼看去,鱼儿好似在空中畅游;水中小小的白石子,还有些带花纹的马淄石子,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亮,别有一番意境。常年作深翠颜色的细竹,迫人眼目,与那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令人回味无穷。

  在半山腰上有一座白塔,塔下住着翠翠和她的爷爷。他们在一起管理渡船,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然而,直到一个端午节,翠翠和二佬第一次相遇,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这个柔美纯朴的少女,对二佬一见钟情。不过她把心中的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藏着,不对任何人说。日子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着,后来二佬的哥哥大佬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尽管翠翠始终不表明自己的心愿,但,她早已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不久之后,大佬溺死在揣急的漩涡之中,二佬随之毅然离家闯天下,那回响在小溪边悠扬的歌声也消失了……最终,爷爷去世了,翠翠也总算明白了始末。她痛哭起来,为她失去的亲人,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可能,在某年某月某日,二佬回来把翠翠接走;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耸立在她的心中。

  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在我认为,如果翠翠能够表明自己的意愿,或许遗憾也不会产生。毕竟,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很难迎来童话般的结局。所以,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边城里不断寻找、发现、探索,而不是等待。

  这本书,没有过对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文笔;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语,有的只是最干净的语句和淡淡的乡村故事。

  合上书,闭上眼,半山腰,一户人家,一个女孩,一个老人,和一只黄狗。天亮了,他们便来到桥旁边,渡船嬉戏,笑声回荡在山间;夕阳西下时,小船收渡,他们便一同走着小路回家,一路说说笑笑。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活的真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壮丽的诗篇,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但美得动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4 08: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边城》读后感——陈梓怡

  陈梓怡 清华附中G1417班

  边城读后感 如果读这本小说不是课程要求,我也会因为小说中所描绘的淳朴的世界来读它,领略小说中的湘西世界的美。 茶峒仿佛世外桃源,拥有着现在难得的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的爱,爷爷对翠翠的爱,翠翠对傩送的爱,以及天保,傩送间手足之爱无不代表着那种没有遭到破坏的古老美德。 小说中没有过多的冲突,不以矛盾来展现主题,反而以一种自然、清新、淳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的风格来写这关于爱情的悲剧故事。 文中管男女之间直接求爱叫“出车”,而管媒人说亲叫“跳马”,这些细节无不体现出湘西本地的特色。“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一个“浮”字,便写出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景色。似信手拈来,又似反复推敲而得。而文中类似这样的诸多对风景的描写,绘出了风景秀丽的湘西。 在如此美的风景之中的那些人,更是敦厚善良。船客渡河,爷爷分文不收,爷爷买肉,屠户知道爷爷一定会给钱,便总是取最好的那一块并把分量故意加多。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纯朴无不体现出那传统的民风。在如此美的风景的衬托下,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更像是在说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以悲剧告终反而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份真实感。 然而上课时,同学提到他去凤凰古城的经历。如今的古城充满了商业气息。又想到前些日子去的周庄,虽然还有残存的古风,却被商家店铺去了大半。然而景区内的一些纪念品商店和售卖当地美食或传统手工艺品的店铺还是值得一看的,若是没有那些店铺,可能就会觉得“长城”变成了“野长城”,不像是景区了。但是商业化过重是万万不可的,还是保留住古城的残余的宁静与古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7 08: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掘山城中的人性美-《边城》读后感

  2014级姚丽茹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中描述的是在川湘交界的一个山城里,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曲折的爱情故事。端午节龙舟赛上,相貌英俊的傩送邂逅了翠翠。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而且提前派人前去提亲。兄弟两人都爱上了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自己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的人是傩送,心灰意冷,决定外出闯滩,却遭遇意外不幸身亡。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出走他乡,船长顺顺也因为大儿子的死不愿接受翠翠做他的儿媳妇。翠翠的外公因此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最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去世了,留下了翠翠一人,从此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沈先生的笔下描绘了一种人性美。翠翠的外公,虽然贫穷却生性乐观,他的大半辈子都靠渡船为生,却从来不收别人一分钱,有时客人为了答谢他放了一些钱在他船上,即便好几里他也一定要追上还给人家。平日里他也会托人买一些上等的烟草,过渡的时候赠送给一些有需要的人,天热的时候他和孙女翠翠还为过渡的人准备一大缸的水,放进一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给客人喝。在这位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传统美德。

  这样自然、纯洁的人性美,也体现在了两位主人公天保和傩送身上。他们面对爱情,忠诚,坚贞,又懂得牺牲和放手。在爱情面前,他们没有畏惧,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他们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做选择。天保的成全,这份爱伟大而让人怜惜。他的离开告诉我们爱情中更高的境界不是一定要在一起,而是要让自己喜欢的人幸福。在作者的笔下,这段爱情被塑造成了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传达给人一种人性的自然美以及造化弄人的遗憾美。

  抛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你会发现山城是一个多么纯粹和简单的山城,这里的生活平淡到禁不起一点大风大浪的喧嚣。相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山城犹如一个世外桃源,一片人间乐土。山城依山傍水,民风淳朴,不被商业气息所熏染。这里的人民重义轻利,守信自约,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利用,邻里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在天保的意外去世之后,船长顺顺不能再接受翠翠做傩送的媳妇,但是在看到经历失去祖父,渡船也被冲走的翠翠,他不计前嫌收留了她,还有热诚的老杨兵等等,他们都是美好品德的象征。《边城》留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应当是那淳朴的灵魂。

  生活在这个被钢筋与水泥包围的世界,人与人的关系是那样陌生和功力,人情淡薄,多少人戴着一副面具在生活。每天为了自己的利益,你争我夺,勾心斗角,出卖自己的真心。在城市逐渐被高楼大厦填充的同时,心灵也变得越来越狭窄;交通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是越来越艰难。不禁感到心酸,不禁向往起书中那片净土,不禁问起自己,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退化。

  《边城》一书,带给我心灵的触动,让我产生了对人生联想和思考,也让我得以离开了物质世界的喧嚣,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21 00: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