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9683|回复: 0

《边城》是如何筑成的 —读《从文自传》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8 08: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姐妹们我求求你们快去看《一级律师》!木苏里的年下它依然很香啊,顾晏和燕绥之绝配!他就是那种不同于的一天把我爱你放在嘴边,但是却每一个细节都会体现出我是你的伴侣的那种,平安美好。“长久是多久。”“到所有身份从世界上注销的时候。”“永不消逝的爱。”大家看看吧!!!我跪下来球球大家了我真的超级无敌推荐。
  《边城》是如何筑成的——读《从文自传》有感戴佳晨/温州市第八中学
  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边城,人民淳朴,风光绝美。平静的水面,荡过少年悠扬的山歌,送给河对岸那心爱的姑娘。那里有绵密的虫鸣,有璀璨的星空,主人公翠翠那银铃般的笑声,绯红的脸颊,小鹿一般轻盈的身姿与对纯美爱情的幻想,宛若一泓清泉流进我的心底。在如画的景中,人的感情仿佛能够流动。
  那是一片净土。读来仿佛近在眼前,又感不胜遥远。这田园牧歌式的文章让人沉醉,而我同时也想寻找一个答案:是怎样的一个作家,能营造出这样超于意想之外的纯美;纯美的边城是如何筑成,为这个国度投下脱俗的光芒?
  我带着一种崇拜的心情,轻轻摩挲着《从文自传》,试着走近沈从文,这位独具风采的文学大家。
  我曾以为他应有一个刻苦努力、格外励志人心的学生时代。而《从文自传》里的文字却与我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我非从学塾逃到外面空气下不可,逃学过后又得逃避处罚,我最先所学,同时拿来致用的,也就是根据有各种经验来制作各种谎话”“自从逃学成为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然而无论怎样的谎言都无法掩盖逃学的事实,于是他便主动到痛心疾首的老师和家长那里去领罚。家人的苦口婆心乃至到了失望的境地竟然被这个小孩完全忽略,他一味地野在外面。这些文段先为我描绘出了一个淘气惹人厌恶的小鬼形象。这个小孩应该受到严厉警告!我这样想着。
  尽管如此,在内心深处我还是很羡慕他有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胆子,很羡慕他可以无所顾忌地玩耍。
  沈从文可以在四月的小雨天里到山地上捉蟋蟀,与刻花板的木匠“斗智斗勇”,可以和街边的乞丐赌博,也可以在大雨中光着脚跑跳。他唱响了一支自由之歌,这于我,与我们这群城市的孩子,这群在题海中游泳,在作业堆中移山的孩子是无法想象的。然而他不仅仅是逃学的顽童。他的小小的心,还不甘满足于这单纯的快乐。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答解。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万处土窑淋雨后放出的气味。”
  是的,狭小的教室,单调的课堂早已满足不了他那旺盛的好奇心。这个逃学的小从文却学会亲近大自然这本“大书”,他是野菜喂大的孩子,大自然向他敞开了怀抱,他的身体里散发着自然而来的野性的清香。也许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童年,这样的一种经历,让沈从文遇见了生命中不可思议的美好,当他成年后在城市里生活,却一直深深怀念的美好,“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与其他顽童不同的是,逃学生活的所见所闻于沈从文不只是童年的缩影,而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一种理想的模式。这种经历自然成了对于撰写《边城》一个重要的基础。
  边城里有一个美丽的湘西。真实的湘西是这样的吗?
  在《从文自传》的阅读中,我搜索到了更多的线索,一些让我更为大跌眼镜的线索。有这样的描述“卖糖的叫卖放荡调子,妇女在门前矮凳上大哭乱骂,甚至拿起菜刀怒目对着行人”;在沈从文从军时,有那些爱吃狗肉的文武幕僚虚伪而做作地贪便宜;甚至在《清乡所见》中,有“一个卖豆腐的青年将一个死去商会会长家的女儿从坟里挖出来,背到山峒中去睡三天,方有送回坟墓回去”。更恐怖的,是这地方总是透着杀戮的气味。“村民在庙里掷木牌,该死的走向左边排成一队,该活的走向右边”、“我们的部队到那地方除了杀人似乎无事可做,我们兵士除了看杀人,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可做的”、“杀过后,大家欣赏一会儿,或用脚踢那死尸两下,踹踹他的肚子,仿佛做完了一件正经工作,有别的事情的,便散开做事去了”。这些片段无时无刻都在刺激我的眼球,我的神经细胞。生命何以如此轻贱,人性又何以如是麻木?这似乎与《边城》的创作出现了矛盾,现实的湘西如此野蛮、残忍、透着兽性!!
  边城里的湘西却美丽祥和如同世外桃源!反差太大了!
  怀着疑惑,我继续阅读。而长大之后的沈从文走向了城市,然而报考燕京大学受拒、写的稿件杳无回音······他受到很多磨难,遭受很多从城市而来的敌意和命运的打压。他感到无助、格格不入,并看不惯城市精神文化中的伪饰。“城市中人全为一个都市教育与都市趣味所同化,一切女子的灵魂,皆从一个模子里印就,一切男子的灵魂,又皆从另一个模子印出,个性特征是不易存在领袖标准而是在共同所理解的榜样中产生的”、“这些城里人,仿佛细腻,其实庸俗。仿佛和平,其实阴险。仿佛清高,其实鬼崇”。身陷城市文明的泥潭之中,沈从文以“乡下人”自居,为的是不随人世迁徙而改变自己的本性。湘西与城市一样有着黑暗、野蛮、残忍,两者的区别在于湘西直白,而城市伪饰。这种伪饰相对于原始直白的湘西更让他难以接受。湘西也并非乐土,但是没有退路的沈从文,就用笔下的文字,用虔诚的心创造出这个美好世界——边城——基于他理想中对于世界的印象,基于他幼年对于湘西的印象,这就如同莫扎特遭遇坎坷和痛苦,音乐作品却洋溢着轻快欢乐与梦幻。沈从文和莫扎特一样过滤了现实中的黑暗和痛苦。沈从文的边城,就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柏拉图的理想国一般特殊地存在着。
  可是,这个逃学的顽童,这个在城市里孤独的乡下人,就能写出《边城》那样纯美剔透的文学作品吗?一定还有不能忽略的一块基石。
  是的,沈从文仍有不同于任何一些来到城市的乡下人的特质,便是那漂泊四方却不放过任何机会学习的精神。“我常常看报,原只注意有正书局的广告,把一点点薪水聚集下来,谨谨慎慎藏到袜筒里或鞋底里,汗衣也不作兴有两件,但五个月内我却居然买了十七块钱的字帖”。
  “各种生活营养到我这个魂灵,使它触着任何一方面时皆若有一闪火焰。到后来我能在桌边一坐下来就是八个钟头,把我生活中所知道所想到的事情写出,不明白甚么叫做疲倦,这份耐力与习惯,都出与我那书记的习惯与命运”。我在他幼年逃学时误以为他厌恶学习,但是我错了。这份对学习的热忱,对工作的热爱,对于写作的迷恋,就如当年的他抛下一切而去接近自然、接近社会一般。
  “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对于这个世界,沈从文有自己的思考,他能有所取,有所舍,不断探索自己的梦想。这种思考不分时间,不分对象,且永不止息。对于《边城》的创作,对于那清新的文笔,对于那独到而引人入胜的描绘,这种思考无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必要条件。
  《边城》的美来自从文童年的美好经历,来自他理想中对世界的印象,更来自他无休止的学习和对社会的思考,所有的洞察、智慧、心血和憧憬最终筑成了边城!
  合上《从文自传》,我又想起了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但他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守、不合时宜、傻头傻脑、土里土气的“乡下人”。在字里行间,我分明看到了一个不断追求、不断思索、不断自我完善的乡下人,一个在骨子里透着张扬不羁,充满了生命动力的乡下人,一个摒弃金钱、权势,歌颂自然人性的乡下人,一个高高在上的、超越了乡村和城市精神局限的“乡下人”!
  这个高傲的乡下人!
  是的,他完全有资本高傲!
  因为他筑造了一座供奉人性的神庙,这座神庙叫《边城》!
  指导师:叶颖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月下桑的书[委屈][委屈]可能比较小众,但她真的是我最喜欢的原耽作者了。她的文就是读起来都特别舒服,童话一样的感觉。不只是爱情,每本文里都有特别多出彩的配角诠释他们同样美好的亲情友情。每本文的主角都是强强,即使是受的那方也特别帅气特别少年感。而且太太特别喜欢写一些全新的设定,很多文的世界观种族观都是全新的,总之我真的强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20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