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550|回复: 0

静水深流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9 08: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橘再见了,很抱歉做了这个决定,希望我们有缘再见吧。因为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对我影响比较大,所以和你正式道个别吧。真的挺舍不得你的,这么久了,能够认识你真的很开心。谢谢你带给我了许多欢乐和感动,谢谢你一直陪在我的身边。这次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饿了,我要去吃零食了,一会儿再来,拜拜。
  《静水深流》读后感
  《静水深流》一书 作者:李小琳
  扉页四句话:“静修慈海承大爱,水深无形念素心。深德智泉不觉处,流水潺潺看古今。”
  几个标题阐述为:
  静:生命的和谐。知也,止于天人身心合一之前的归根。本:价值观、理念、信仰:我想要什么?
  水:生命的源泉。使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深:生命的内涵。实践中的内外合一。
  流:生命的体现。因势利导之举。
  以上四字是从价值观、方法论到愿景的企业文化体系。
  读后感
  一曰静。
  何为静?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何谓根?何以归根?
  复命,认命,顺命的过程。道也,修为也。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然,人有七情六欲,世有“夫物芸芸”,何能守静?
  知之而已。止于至善而已。
  “止”为关键。
  何以知止?止于至善。何为至善?是对生命本质的感知,是对生命价值的认定。生命的目的与价值是什么也许每个人各有所悟。
  “我们尊重并珍惜人世间和人性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并努力去实践与创造它,我们坚信,这才是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什么是美好的东西?
  求真:万物各归其根,复命归静。
  行善:利人利己曰善。和谐共生曰善。使人各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归其位曰善。
  创美:臻于止善曰美,好人做好事得好报曰美,皆大欢喜曰美。
  做到真善美的至善之境,关键即在于“至善”。
  何谓至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至善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为人子止于孝,为人臣止于忠,与人交止于诚,与人货止于信。
  止于至善,是对自我观照之后的“质朴”,是对本我的认知,是对生命的理解,是归于自我生命之根。
  人而已,
  名而已。
  我们赤条条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将一丝不挂回归自然。“质本洁来还洁去”,既从来处来,复向去处去。来去之间,善待自我,善待他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陶然已忘机,自失岁月,忘情山野,如是而已。如能创造大于索取,奉献多于收获,分享多于争夺,已是上善之水,利万物而不争。
  知止,即是拂去心魔。以佛心待人,人皆为佛,以心魔处世,则魔影重重。
  强不可久,弱不可守。峣峣者易折。应学水之柔,柔是守,是含,是含而化之。造化则生机,生生不息,顺天应时。
  知止,是无为。是不乱作为。是不动无明。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
  知止而后有定。
  定,即为不动,即为中,即为守拙,即为坚守“本分”。固本守中,即为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定而后能静。
  知也,无为,守中,方能静。静,就是观止,就是近观山水,远眺浮云。静,就是不沉迷物我,就是物我两分,就是物我皆于眼底。就是守住本我,关照自我,攸游于超我,就是明白物我的边界。
  退一步,高一处。
  静而后能安。安然,是魂守其舍,是物我相安,是各归其根,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反动”。道者,反之动也。是万物负阴抱阳的“反动”,是以静制动。“反动”为相安无事,“冲气以为和”的 内在制动力。否则,冲化为乱闯,则无“和气”可言了。安,是“反动”的“保守思想”,是安全、宽和、和气的从容心态。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魂守其舍,是元神关照,是灵台清明。“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安而后能虑。
  灵台清明,则可映照万物而不自失。此时关照物我,心游万仞,但见碧波万顷,鹰飞鱼跃。漫看窗外云卷云舒,闲听庭前花开花落。是可宠辱不惊,富贵不骄,成败不萦于怀。
  斯时也,可虑,虑而后得。
  当此时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与万物相交融,与天地共呼吸,可有参赞造化之机,时机、生机、天机共会。
  此时,机会方现。
  是故,静,是方法论,是与归根的世界观相一的关键方法。是舍我、忘我、大我、无我的修炼过程。
  静的关键,是知止,是守中,是退一步,慢三分。
  慢一点。
  退一步。
  愚鲁。
  木讷。
  木。
  二曰水。
  静为君,为本,为根,为法。
  水则为“有为之德”。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而后可以有为也。
  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所为”的原则,是“利”万物,而且“不争”,怎样才能做到?
  “处众人之所恶”,此地何在?
  第一原则是柔——“容”:水本无方,随物赋形;以其至柔,毫无“我执”,心态时时归零,胸中毫无成见,眼里尽是清灵,是低位学习的心态。
  第二原则是含——“处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处下是“退让”的艺术,是谦冲,是含而化之,是不争,是“连消带打”的“消”,不是一味忍让,而是“不争”,用“消”,用包含来化解。
  第三原则是“动”——川流不息。水不平则波,不定则流,随波逐流,随物赋形。万物之本为静,道生一也;万物之行为动,二生三也。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静也只是一种运动的平衡态。万物均在“变易”,其中有大道,是谓“简易”,“变易”是永恒的,这是“不易”之律。川流不息,生生不息,天行健,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水之动也,因势利导,随物赋形,正是天地间最合大道的运动的规律。这种“动”的根本规律是“处下”——水往低处流,水流的最终目标是“平”。万事万物的最后状态是什么?平衡。
  所以,运动的规律,就是达到平衡。水的运动,体现了运动的本质。
  寻求平衡的过程就是运动,过程的规律就是寻求平衡。顺势而动,随波逐流,随物赋形,就是“消”“化”。万物万有万象,莫不可化。故水可利万物而不争,则慨莫能争。在达到平衡的运动中,必定生生不息,周流万虚,故水滴石穿,化育泽润万物,与万物始终。
  水,运动之德也。
  三曰深。
  何谓深?
  入也。沉也。
  是知行合一的融合融通之旅。
  以静观止可以分物我明本心;以水为德可以物我相交、相处、相融。而在万物运动之“生生不息”中完全做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内外合一,则非“深”不可。
  物我之间,不分则迷,太分则孤;物我之动,不变则离,不合则弃。不离不弃,我即是物,物即是我,以至于物我两忘,然后物我各归其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个融合融通的运动之旅,即为深。
  深入的知行合一,意味着深研客观规律进的去,入行,专业;还要融通自我,不离不弃,把握自己,专注;最后运用客观规律,成就自我,专一。
  深,是实践,是知行合一,是实事求是,是务实,是就事论事的平常心和平凡态。
  四曰流。
  万物杂乱无章的乱动,不是流。流,是已成为规律的运动和运动的规律——因不平而动,动向平衡。阴阳互根曰流。
  既然“动”可以为流,则可有造化之机。天地间一切矛盾运动都是“流”向你的机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世事无绝对,都是相对而言的一段运动的过程。
  此所谓天行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世事本无绝对的好坏。君子当效法天地间的精神,不坐困愁城,不消极悲观,“天生我材必有用”,天无绝人之路。大丈夫拿得起也要放得下,豁达的胸襟,开阔的眼界。
  天下无事不可为,但不可妄为。埋头耕耘,不问收获,是大智若愚。以宁静方可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是大巧若拙。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诟病》,双A绝绝子!疯批病娇破镜重圆!呜呜呜呜,桃子味的信息素很可爱的哇!两个小助理之间也是蛮有意思的!《禁区》也超级可,双向偷窥,暴力的阅读障碍带佬和不想惹事的狱警,非常有性张力!《这个Alpha为何那样?》起名非常的晋江,但是文笔真的八戳!(虽然本质还是小甜文),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流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9-17 03: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