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一定要去看一十四洲的文!!我太爱她了,《小蘑菇》真的yyds,那种末世的苍凉感和无力感在小蘑菇眼中写出来,尤其是攻妈为了自由成为蜂后的一段真的看的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姐姐看无限流吗?强推《人间试炼游戏》。推着本的人好少。群像写得好的文很少,但他做到了。“昼夜有序,阳光普照。”永远黑暗的永夜城,得到了希望。这一段也超震撼。还有最近新发现的好文《向死而生》真•写抑郁症,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要看来。它带给人一种现实的无力感,挺压抑的,但结局还是好的。还有《君有疾否》和《黄金台》,我爱古耽,《余污》肉包的又一虐文,格局和伏笔超棒,看的时候泪洒床单。这些都算是推的人不多的吧。
《史无前例的医改失败 》读后感
这篇文章还是值得看看的,毕竟提及了一些客观存在的负面现象,算是揭批吧。
不过,扯到很多人都在痛斥的“医改失败”云云,我是不同意的。
我还是这个观点:医改没有失败。因为医改根本就没有起步,即,实际上还没有医改,哪来的医改失败?!
或曰,笑话,中央那么多文件要医改,各地年年年头布置医改,年年年尾总结医改伟大成效,怎么能说还没有医改?
话分两层。
中央的文件,英明,但那只是“吹响过若干次医改的号角”。假如中央出了啥文件了,就算是文件说的那些个事情办完了,那倒可以说医改如何如何了。其实不是,中央发号令,还得层层有落实与执行。
具体到医改的层层落实,就其涉及到的内容,对照政府各部门的职能配置,显然,发改得为主牵头总调度,财政、编制、规划、物价、建设、卫计委等部门共同筹划,各自推进。何况,对于真正的医改来说,首先还得要全国人大从立法上予以明确责任和权力保障,及义务配置。也就是说必须是以《基本医疗卫生法》为龙头的卫生法律体系规制下的医改。这样的“真”医改,谁见过?
我们目前所谓的医改,既没有医疗卫生体制建构基本法,又居然是卫计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主打的,因此,就注定不是真医改,不是实质性医改,只是医改的一个次要部分,即医务界的医改,或者说叫做运作角度的,内部挖潜式(也叫自己整自己)的医改,这种自残行为,不妨好听一点命名为“皮毛医改”。
这是从医改推进的组织架构而言,至于医改举措来说,实质性的医改需要哪些突破性建构,笔者已有多文论述,主要见《医改指归》长文,此处不赘述啦。
胡晓翔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会《基本医疗卫生法》立法建议专家组成员
2016年2月21日晚,随园
附录
史无前例的医改失败
(2016-02-21 经济与投资研究 医殇 来源于经济与投资研究 公众微信号)
从减少政府预算和开支方面来看,医改无疑是获得了巨大成功。从带来的社会效应来看,医改是非常失败的!
医改这个议题每年都是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每年有关部门都说医改取得了巨大成功,老百姓得到了多少实惠,药品价格降了多少等等。可老百姓并不认可,因为他们说得天花乱坠的作用比起医院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的逐年增多的感受及效应,可能要少几个几何数量级。
事实上,老百姓看病花的钱逐年增多的幅度大过了其收入增长的幅度;即便是参加了城镇医保,也只能说少花了些不该花的钱,真正要花的钱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多。这是因为老百姓在医院多做了很多不该做的高端检查或重复检查,多拿回了一些高价药品,多花了非医保报销的检查、服务和药品,可以不住院的住院了。如以前生一个孩子几百块,不少地方现在生一个孩子至少要好几千,甚至几万,这还是顺产;一些地区的一个普通阑尾炎手术价码也到了万元左右,这才是老百姓对医改的真正感受。
说说医保。现在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在想方设法地钻医保政策空子,尽量多地从医保套钱。私立医院有政策的灵活性,更是靠社会的潜规则把这方面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一些贪图小便宜的患者也以为医保的钱不是自己的钱,反而积极配合某些医院的非法操作,共同吃医保。
医保的钱其实还是来自老百姓的口袋。医保是不可能亏空的,医保只要吃紧了,政府就会提高医保投保比例或采取其它行政手段干预(如缩小报销范围、提高自费比例等),最终还是要老百姓多交钱。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有国家财政支付,国家财政又来自税收,增加税收是政府的不二选择;垄断型企业(如水、电、气、油、通信等)可通过提高收费标准来保证它的职工的利益。只有普通老百姓是实实在在地多掏了钱,另一方面,非垄断行业和私企老板多交了税和医保钱,提高了成本,也就只能压低员工工资,这样老百姓的收入也受了损。这一高一低所带来的感受,老百姓能不强烈也不应该强烈吗?
1
不明就里且带有强烈不满情绪的老百姓,不知医改屡屡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职能的错位或少投入,只能把怨气发泄在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头上,因为他们每一次的花钱都是在医院发生的,都是医生开的检查单和药物处方累积起来的。有关部门的误导、官员的开脱、公安司法机构的实际纵恿和媒体的刻意渲染无一不是引导老百姓向医院的医生寻衅发泄,以致“医闹”这一中外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新生事物”在中国愈演愈烈。古今中外都职业高尚且受人尊敬的医生,如今几乎成了千夫所指,我们的政府和主管部门他们却视而不见,直至不少医生倒在血泊中,公安司法才开始干预,媒体才集体哑火。无论是有意或是无奈,选中医生当医改的牺牲品,这是医改最不人道的地方。把医生搞贱和把医患关系搞得空前紧张,这将极大地阻碍中国医学事业健康发展。
2
医疗行业是个很特殊的行业。医学生是所有大学中学制最长的(本科是五年),也是学得最苦的,更是所有大学生中最不浪漫、最没情调的,教科书堆起来的厚度至少是其它专业的两倍,而且都是16开本的,专业术语之多更是其它行业不能望其项背的。此外,医学知识更新之快也是其它专业无法相比的,入了这个门,就意味着这一辈子都得学习学习再学习。
好不容易当医生了,可很多教学医院和三甲医院都要求刚参加工作的新医生头三年都要每天24小时保持状态做到随叫随到;好不容易熬过三年,可医生又是没有节假日和明确的上下班的时限的职业,几乎每天都超时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夜班医生,他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准时下班的,超时工作也是没有任何报酬的。这份艰辛是非业内人很难体会的。
最近,卫计委又发文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简称规培),规定所有初级医师都要规培3年,晋升中级职称后,再专科培训2到4年(博士生也不例外)。这样,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博士生3年,规陪3年,再加一个2到4年,就是说,以后要当一个能养家糊口的医生要在医学专业毕业后再耗时至少10~12年,多至18年(博士)。要知道规培和专科培训期间只有生活费。等到能成家立业和养家糊口,博士都36岁左右了,这时人的精力体能都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且还将进入一个高风险、高付出、低收入和饱受非议的职业领域。
要知道医疗这个行业是高门槛、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对医生要求有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可是若论现今中国医学界的顶级专家教授的工资收入,以工资名义出现的(或者说拿得上台面的)薪水就千元左右,加上各种补贴也绝对不会超过5000元,这大概只相当于一个普通白领民工的收入。
以前我们说“拿手术刀的赶不上拿杀猪刀的”,现在我们还要加上“二把顶尖手术刀也赶不上一把普通泥瓦刀(现在泥瓦工的一月正当收入已在万元左右)”。这是对医改的最大讽刺。
公务员加工资,没有医生的份,因为医生不是公务员。企业单位涨工资,也没有医生的份,因为医院不是企事业单位。但是政府又要掌控医院,把医院当成一个不能涨薪的职能部门,灾难现场、防疫一线、大型活动现场、高考及公务员考试现场、老干部活动等等,都少不了医护人员到场。只是在大型捐款活动时,医务人员才能享受与公务员同等的待遇。
N次医改,政府最该改的地方——医务人员的薪酬——丝毫没有变化。十年啦,国家统计出的是人均年收入每年都有两位数的增长,可医务人员的工资十年基本没有涨过。面对年年上涨的物价,医院要保证自己的员工最起码的生活需要,只有增加收入这一条路。增加收入有几种方式,一是提高收费标准,二是增加收费项目,三是多卖药品,四是多做检查甚至重复检查。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是物价局和卫生局共同制定的,一定就是N年,如医院的多种手术费用到至今都是是赔本的,医院也无权提高。医务人员也是人啊!他们要吃!要穿!要养家糊口!市场上没有哪个会说因为你是医务人员,我要减免你们的费用。因此,医院只能靠多开药多检查增加收入,这就是大检查、大处方的由来。此外,变通一下还是可以提高收费标准的,那就是建宾馆式医院,配置高档检查设备,医院档次提高了,收费标准自然就提高了,这就是几乎所有医院都千方百计地举债建新医院、买高档设备的主要原因。现在不少医院都淘汰了黑白B超,淘汰了普通CT,可大多数情况下,黑白B超、普通CT就能解决问题。
医院大搞硬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多创效益,所以硬件具备后,医院就会制定盈利计划,指标层层分解,年年加码,奖惩制度日趋严厉,于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病人至上等口号立马就成了空话。这样就导致看病不贵反而不正常了,看病不越来越贵就很不正常了。
建新医院,进高端设备的行为主要发生在大医院,或是地方中心医院,而基层医院既缺少有经验的医生护士,又缺乏必要的检验设备,另一方面人们在习惯于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的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又倾向于追求快好(这明显是社会整体浮躁、急功近利在医疗方面的特殊表现),因此大病小病都涌向大医院,大医院是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却门可罗雀,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看病难”。此外在医生没有错的情况下,病人病没治好或者说没有像病人或家属期望的那样好、那样快,社区医生会普通遭到怀疑,大医院医生则不然,病人和/或家属对其或怀敬畏之心或怀感激之情;同样的疾病,假如在大医院十天没治好,病人和/或家属可以接受,若在社区医院看上两三天,病人和/或家属就会失去耐心,开始怀疑医生了。甚至有些人宣称即便是死,也要死在大医院。于是乎,社区医生一碰到重病人自然就要向大医院转诊;即便是病情很轻的病人,若医生估计病人和/或家属是不易相处(比较麻烦或难缠)的一类人,也会毫不犹豫地要病人转诊,这样又加重了看病难。
看病贵、看病难是医改最大败笔之一,也是老百姓感受最强烈的败笔。
3
医院分配给科室的指标自然要坐实在医生头上,于是医生就得开动脑筋,琢磨该怎样操作。在私立医院是要么你接受洗脑、脱胎换骨,要么就洁身自好走人。现在公立医院虽然不像私立医院那样下明确指标,但往往把你的收入与你对医院的经济贡献挂上钩来。照这样,你若是每日三省吾身或洁身自好的主,自己的收入少倒是其次的,若影响到科室同事的收入,你不仅要看上司的脸色,还可能要面对同事们的冷嘲热讽。
在为医院创收方面,年轻医生要胜出老医生不少,因为年轻医生更愿意接受新东西,在一起有时候切磋的不是医技,而是创收的技巧和体会。老医生受的传统教育较多,虽然也想创收,但总还是游离在良心与创收之间,另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名声和晚节,老医生对病人一般都要多问上几句,检查也要仔细一些,耗时自然多一些。年轻医生至少是大多数年轻医生就不一样了,他们受功利社会的影响较大,他们很少考虑低收入群体病人的感受,下笔是不留情的;另一方面,他们对麻烦一点的病人或病情复杂一点的病人,常常是往老医生那里一推;一般病人随便问上几句,就下笔了。这样下来,他们看得病人多,冒得风险小,有尾巴的事情少,实际收入却比老医生高,那个爽劲真是冇得说。
此外,因为科室乃至医院都主要靠年轻医生创收,科主任们对他们往往是宠爱有加,对他们的过分行为往往是视而不见或者是他们闹得太不像话的时候则不痛不痒地说几句。
一方面是大行其道的功利社会的潜规则,一方面是领导的嘉许和骄纵,年轻医生的医德普遍滑坡是不争的事实。或者说,年轻医生医德滑坡远甚于老医生。医生医德滑坡也是医改的最大败笔之一,而且要纠正过来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很难纠正过来的。
4
虽然我们感觉到我国的医学事业年年都在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假象。我国的医学进步可以说是国外时刻都在进步的医学的一个缩影。平心而论,我国的的医技水平与国外的医技水平差距是越来越大。充斥我国医疗市场的高端设备、仪器、医疗耗材和高档药品无一不是来自国外。
不知是骨子里的媚骨使然,还是跨国公司的利诱使然,我国的一些专家事实上成了国外利益集团在中国的代言人,在他们的强势推崇下,使得关于疾病的绝大多数洋标准几乎就成了中国的相关疾病诊疗标准。既然是洋标准,那么从检验设备到检验试剂,从高端检查装备到维修配件及耗材,从药品到器械顺理成章地都要是洋货。洋标准几年一换,我国医院的检查检验设备跟着几年一换,即便是该设备的收费总额远少于购买该设备的款项、耗材、维修、折旧和人工费用的总和,一轮又一轮地医疗器械设备的装备竞赛照样如火如荼。原因很简单,买装备的钱是纳税人的,挣的钱却是医院的。专家推崇洋货,国人于是相信了洋货,医院又为洋货提供广泛的平台,结果:大医院买高端新设备,中等医院买普通新设备,小医院就竞买洋垃圾——洋人淘汰的东东。我国一个城市的CT装备数量比西方一个国家的总和还多,其它高端设备亦是如此。是的,我们的医院是多挣了不少钱,可洋人挣到了比医院多得多的钱。
洋人在本国市场卖100元的东西,到中国来都能卖到几百元甚至超千元。中国人几乎拿着世界最低的薪水,却用着世界上最贵的医药产品及耗材。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在扣除高级干部养病治病的大头后,剩下的余额中的相当部分和中国老百姓手里一点血汗钱正加速流向国外医药巨头的口袋。国外医药巨头现在在中国不仅仅是在赚钱,简直就是在我国进行疯狂经济掠夺。
如果说是医改导致了医院向钱看,那么公立医院的竞相攀比、逐利行为是国外产品大行其道、价格攀升的推手。假如国产的B超收费定价是五十,那么洋B超收费可能是100或更多,医院为了多收费,买B超时自然是选择洋B超,国产B超基本不考虑。药品器械亦是如此。也正因为是这样,医改的一些政策实际上是变相地、严重地打压了国货,为洋货大肆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有变相向国外医药巨头输送利益之嫌。不考虑国家和民族利益,不考虑中国国情,默许和放任国外利益集团和他们在中国的强势代言人在中国土地上导演一轮又一轮医院装备竞赛或药械更新大赛,是有关部门的重大失策。
5
年轻医生不需要刻苦钻研技术,也不需要熬出高年资,更不需要去修炼人文及专业基础的厚重,就能轻松地拿到比老医生高的报酬(指实际收入)。你说,他们有什么动力去真正地去学技术,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变成自己的活知识。然而用潜规则去拔高自己的学历,晋升自己的职称,个个都可谓是行家里手。这年头,谁不愿意名利双收呢!
这年头,学问做得好不如关系搞得好。中国人都知道搞关系、走门道是获取名利的捷径。结果是鱼有鱼路,虾走虾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佛相信的亦是有心朝奉者,皆是有缘人,于是普度众生,最终都桂冠上头,皆大欢喜。现在有一些大医院是低年资医生不好找,专家教授成把抓,在一些二级医院甚至一级医院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甚至也能扎堆。莫看他们个个名头响亮,其实他们当中有真才实学的并不多,因为没有那么多低水准的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每年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垃圾论文炮制出笼。即便是那些强势的、腕级的或者说是举手投足之间都有可能引导学界潮向或学界震动的专家学者,如若他们的论文是长期稳产高产的话,那他们论文的水平又能高到那里去?!
如此的学术氛围下,大家彼此彼此是可以的。谁要想冒尖?在同事间,他可能招致暗地里的群殴,在上司那里则遭封杀(潜规则是位高水平高)。换句话说,没有行政生杀大权的人要想做真正的学问等于在找死。有行政生杀大权的人课题经费不成问题,但他要勤于官道,忙于政道,熟谙于官大学问大的套路,自然要比下属快出多出“高水平”的成果,真是难为他们了,结果当然是他们都通通搞定了,而且总是显得游刃有余。这只有两种可能,他们要么是来自通吃岛的超人,要么产的是光鲜的垃圾。
医改的衍生问题使得医生可以不靠医德、技术吃饭,成名成家也只取决于权位、关系和厚黑谋略。这样就使得年轻医生不愿脚踏实地钻研技术,更不愿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热衷于功名利禄,要知道他们可是中国医学的将来啊!
6
现在炒洋货,鼓捣洋货的医学专家比比皆是,他们张口闭口都是洋人怎么样,洋货怎么样;洋人现在怎么样,洋货现在怎么样,事实上,他们到处宣讲的一些医学科技的最新进展,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普通医生,只要认真在有点像样的图书馆里坐上两天,就能把任一专业的最新进展讲得头头是道。只不过爱鼓捣洋货的专家都是有话语权的专家,相对一般医生而言,他们已是强势,更何况他们还在抱团援手,他们不会让别人有说话的机会。他们惯于靠此轻松地获取名利,如此捷径那些末学后进者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且竞相仿效。试问,在如此功利的社会里,有多少人会傻不拉几地做什么学问,为提高我国的医学事业的竞争力和原创性奋斗。
在紧张的医患关系前面,像梁启超当年那样,为错切了自己一肾的医生说情的事情在当代中国无疑是天方夜谭。现在即使想有些作为的医生,也不敢有所创新,风险之大无与伦比。像治疗非典那样超大剂量使用激素的事儿,也只有顶尖专家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敢打破禁区,即便将来有什么事,政府会替他们hold住(如现在就是)。一般的专家他敢吗?更不用说一个普通医生了。长此以往,中国的医学事业能发展壮大吗?跟在洋人后面,搞点洋货的现买现卖,风险最小,对自己来说却可能是获利最大。
现在的医生挣钱很少靠什么真才实学,成名成家也不需要卓识远见。富于同情心?病人并不领情,领导也不高兴,犯傻啊!洁身自好做真学问?更SB!!你哪来的科研经费和生活费啊!除非你还有三头六臂,能从容应对各种排挤、打压和冷嘲热讽,也不怕被边缘化。说现实的,自己又有什么学问好做的?学问让老外去做好啦!用点心思把老外的学问怎样变成自己手里的桃子、往上爬的梯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