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049|回复: 1

曾国藩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4 08: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救救!判官!真的我磕生磕死求求你们快去看了真的求求你们!就是那种你以为年上游刃有余,只有年下如痴如狂的时候结果作者举起四个大字“绝美双向”,最后变成”不服我们现实里碰一碰,比比谁爱得更疯“是我更疯!是我看了绝美爱情之后已经疯了!我的每一滴眼泪都为绝美爱情而流!
  《曾国藩》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几页,后来我却是欲罢不能,每晚看到一两点,直至看完。看完后无法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唐浩明先生查遍史料,生动客观地描写了曾国藩恢弘大气,跌宕起伏的一生。洋洋洒洒百万余字,浩浩荡荡妙趣横生,是一本的优秀人物传记。从湖南湘乡荷叶塘的一个农家子弟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与见识拜相封侯,实在是给我们这些农家出生的穷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就连毛泽东主席就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实在是我偶像的偶像啊!
  特别是从《曾国藩》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受益无穷。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识人、用人培养人才让我也十分感动。他培养的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近代中国风云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今天我们处在信息和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曾国藩的时代离我们也远了,有人认为与时代脱轨了,可传统的东西真是愈久弥香。我喜欢传统文学,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想和才能,虽然他们没有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但他们的每一个思想,每一分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真是“劳动创造了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许你读了他的书籍,你以为做人做到他的地步,那么辛苦干嘛,不如逍遥游乐更好。但当你经历人事之后,你却不得不后悔自己没有像他一样,做的人生圆满。

姐姐看不看西幻呀?年终的《迷途》!终结一切的命定之人×深渊魔王,挺长,120万字的样子,不过主角团作为佣兵团也是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类似单元剧的阅读体验。剧情线也很好,世界观虽大但挺好理解,最重要的是!每一个角色都好可爱!每一对cp都好嗑!虽然除主副cp其他着墨不多,但是就是细节铺垫很足,提一嘴就会有“嗯~我就知道他们会在一起”,我可太爱群像好的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 08: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国藩读后感

  周卫根

  曾国藩在历史上是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争议主要来自三方的观点:

  一方是来自我们普通劳苦大众,认为是"曾剃头"剔除了我们可能本来可以享受人人有田耕、顿顿有肉吃的天国梦想;人人平等,天兄天父其乐融融的生活。持有这些观点的人大都受到新中国解放初期,GCD把自己的丰功伟绩与太平天国自比,包括七八十年代的影视作品也都在大肆宣扬曾国藩的湘军是如何镇压和屠杀太平军的,看的观众对清兵是个个咬牙切齿。包括历史教科书也无一例外的站在了太平天国这边。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接触到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记得我刚拿到这本书时发了朋友圈,就有一大波70后对曾剃头进行了口诛笔伐。

  我们说真理永远都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随着言论的开放,和一些自媒体的兴起,大部分档案被解密,太平天国的本质越来越多的被公之于众,第二方就是来自于这些尊重史实的学者,就拿本书作者唐浩明来说,他跳出"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传统习见,从对文物历史化的反思入手,探索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写他的文韬武略,又写其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意。对史实的处理上作者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曾国藩这位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千古第一完人,梁启超、蒋介石等均对他做了非常正面的评价。

  第三方阵就是神秘的"有关部门",这部分人以曾国荃、王闿运之流为首的主反派,他们觉得应该趁攻下金陵之势直取紫禁城,满人气数已尽,这是驱除鞑虏,恢复汉室江山的最佳时机,但是一心只想做忠臣和出于体恤民情考虑的曾涤生连用三个"狂妄"表示出了自己忠君爱民的态度。一旦战事再起受苦的是黎民百姓。相对于那些军痞的一时好强,被曾国藩称为在世黄老的陈广敷他的意见则实用多了,陈广敷一共三次见曾国藩第一次为其母择冢道天机,为曾国藩墨绖出山,在湘乡募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是在其于长毛军僵持不下粮饷紧缺,与同僚几乎闹僵的情况下,广敷先生授「道德经」、「南华经」并传授医道:"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第三次是在其弥留之际,开门见山:当初让你募勇打长毛,就是想让你为恢复我汉室江山而出山的,没想到你如此忠君,而事实你也没有把忠君做好,即便你无二心,也应该引兵北上,以祖制相胁,逼迫两宫还政于皇上,也比现在强。

  嗨!是啊!广敷先生说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至大至公的道理,可惜,这一切都晚了!也可惜,这一生六十个春秋,早已把大清朝忠臣的铸定,曾国藩这辈子都不可能去改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21 0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