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843|回复: 0

李鸿章传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5 08: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橘莉娜可以去看看公子优的书 都好好看!强推《你的距离》《音乐家们的手指》,是那种平淡日常中又夹杂着浓墨重彩的感情,最神奇的就是她的每一本题材都不一样,但是都能恰到好处拿捏住人物特质、历史背景,并且里面很多专业知识都写的好深好真实,感觉是知识面超广的一人!而且专业知识写的都很严谨,能让人感受到那个领域特有的故事感[打call]特别是《音乐家们的手指》我超爱 中间写到上一代温月安和贺玉楼的故事那段真的后劲好大 直接给看哭了 余韵悠长的感觉!
  《李鸿章传》读后感
  文/段世超
  梁启超主张为同时代的人立传,他认为同时代的人掌握有第一手的资料,立传最容易,因此他给同时代的李鸿章写了本小小的传记。但是,中国人都喜欢盖棺定论,为同时代的人立传,往往在最终下结论的时候有点棘手。到李鸿章这里就更加艰难了,李鸿章在晚清的时候实在是太忙了,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做的事情就太庞杂了,功过是非,甚是难辨。但是,遇到梁启超为期做传,也算是李鸿章的幸事了,因为梁启超具有超凡的才气和自信心,他敢于下结论,且自认为是个公允的人。梁启超的这个传,打破了以往立传的陈规,比如从祖籍讲起,然后是童年,少年,青年……他的这个《李鸿章传》分为:军事家之李鸿章;洋务运动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等章节。
  军事家之李鸿章是讲李鸿章在剿灭太平天国时候的经历,这算是李鸿章的发家史了,和曾国藩一道建功立业,在这个过程中其颇受曾国藩的影响。洋务运动之李鸿章则是讲李在洋务运动期间的行为,大概也是因为洋务运动时期,李与外国人有所接触,才导致其走上了外交家的道路。据梁启超讲,李走上外交家的道路实数偶然,说是在天津有个外国人被中国人杀害了,当地的官员处置不了,派李鸿章过去,当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李鸿章过去的时候,外国人都无暇东顾,都忙着去处理本国的战事了,这个案子就很容易地了解了。从此,李鸿章就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上声名鹊起,也就走上了一条外交家的不归路。其实,军事家之李鸿章和洋务运动之李鸿章,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假使其没有外交家的这段经历,也许他会和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一样,为后人所敬仰,但是,历史没有假设。
  我们就稍微讲述一些外交家之李鸿章吧,因为这一部分是李最大的诟病,而梁启超的颇多观点可以纠正大家对李鸿章的认识,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分享,至于早起的剿灭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是没有太大的争议的,唯有其外交家的经历。梁启超也认为李鸿章不算是一个成功的外交家。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国开始走上了屈辱的外交道路。而这条道路的开端实与朝鲜有关系,是朝鲜的内乱引爆了中日战争。大概过程是:朝鲜本来是中国的附属国,后来中日签定协议说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后来朝鲜内乱请求清朝出兵平定内乱,清朝没多想就出兵了,然后日本也出兵朝鲜,清朝就指责日本出兵朝鲜,日本说你都承认朝鲜独立了,你可以出兵朝鲜为什么我不能?后来清朝和日本就干起来了,本来清朝以为有北洋水师,不怕日本人,但是就是这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梁启超认为甲午海战的始末李鸿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细数了他的几个大的错误……随后的多个不平等条约都有李鸿章参与谈判,但是梁启超也直陈,虽然李鸿章是谈判大臣,但是每次谈判太后都会长时间的会晤李鸿章,因此李鸿章回旋的余地很少,都是接受指示罢了,另外,仗都打输了,谈判都好到哪里呢?
  但是,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赞赏的。他说,与曾国藩的好名相比,李鸿章很实干,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他本可以推辞不去谈判的,但是李鸿章的责任感使他明知是出力不讨好,但还是勇于担当了。试想一个在临死前三天还在于俄国人谈判的老人,难道他不可以以病推脱吗?与左宗棠相比,是左宗棠去世的早,他刚好没有赶上清朝屈辱外交的开始,假使左宗棠晚去世十年,估计他的处境不会比李鸿章好太多,但是他也指出左宗棠好名,不愿意像李鸿章去背黑锅。梁启超还指出,在当时,很多外国人不只有中国人,而只知有李鸿章。因为李鸿章主持谈判久了,假如清朝不派出李鸿章参加谈判,人家根本不跟你谈,怕你赖账。可以这么说,李鸿章在外国人中的威望是十分之高的。
  最后我还想说,梁启超就《马关条约》这件事情评价李鸿章说,假如一个不认识字的村间野夫骂李鸿章是卖国贼,我认为可以接受,但是假如一个认识字,明大局的人也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那我认为这无异于犬吠吵人。在梁启超看来,甲午海战以后的和谈,李鸿章还是出力很大的,应该客观地评价他,而不能武断地骂其为卖国贼。
  我想,迟早历史会还给李鸿章一个公道的。我经常想见一个情形,一位瘦小的老人,在国之将倾的危难之时,不辞病苦,期盼可以力挽狂澜,但是国势微弱,他除了可以为国家为人民尽可能地力争尊严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我想,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去描述李鸿章的一生,应该是不为过的。
  2015年11月22日

《死在婚礼之前》平淡生活中的虐文对我来说才最虐,整本书的体验观感就像是,受和你面对面的聊天,聊天的内容就是他和攻稀疏琐碎的日常,可是当你觉得很甜的时候,你突然想起他已经死了之后深深的失落感和惋惜,文章的描写让我不止一次的感觉是出现生活中的人的故事。(注;本篇故事没有原型)。“别急着喝汤,等我在孟婆面前强吻你”“新婚快乐”(总之就是一句话冲就完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21 0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