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862|回复: 0

疾病的希望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9 10: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考研备考中,当我发现自己在每天学8小时的前提下还在b站上逛了3小时后我破防了,痛定思痛,准备今晚卸载小破站。诶,姐姐说视频就是今天更新来着,我的jj和cp虽然也都艰难的卸载了,但我还是想再最后看一次姐姐40分钟充满奇特比喻的talk,然后就和姐姐说再见了哇,就先由其他小伙伴陪着姐姐吧!明年一定带给你上岸的好消息!
  《疾病的希望》读后感
  樊子琦 湖畔心社订阅号
  作者介绍:
  樊子琦。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本科生,基础心理学方向。爱好较广泛,尤其对于变态心理学十分感兴趣,喜欢读一些奇怪的书籍写出自己奇怪的想法~
  “课程作业,可能比较匆忙,有些观点也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也不可避免偏激和错误,欢迎指正。”
  你相信疾病非但不是敌人,甚至还可以是朋友吗?「磨牙」、「胃痛」、「糖尿病」 这些身体疾病的意义何在?《疾病的希望》这本书给出一个强调身心整合的超越性观点,从完全异于主流医学的观点来看疾病:把疾病当成最亲密、最诚实的朋友,从更正面、积极的角度与之对话。愿意以这种方式看待身体的人,会发现身体其实提供了许多自我成长与探索的机会,而这是正统医学所不能提供的。
  本书认为,疾病是相对于健康的一种意识状态,透过各种身体与器官的「症状」,可以探索心灵深处的问题,将人从疾病带向健康。而不是说你身体上没有问题,心理就没有问题。本书大概是让某些人读起来不快的,因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越是成功的人越会否认自己的错误,自尊性越高的人越不希望自己拥有不完美的一面。但反之从这个角度来看,身体的症状就不再是需要对付(治疗)的敌人,反而是帮助我们看见自己的朋友,看见自己原本不愿意看见的部分,并与之结交,最后帮助我们自身的自我实现。
  身体的疾病与心理
  书中第一篇详细介绍这种全新的身心哲学观,从对立的世界观谈到合一的宇宙意识,从人类不愿面对的自身阴影、善恶、好坏、对错观念的问题,引伸出为什么疾病是人的本质,进而探讨看待疾病的态度与方法。第二篇则分别诠释身体部位和器官出现的症状,可能代表心理层面上有着什么意义。例如「磨牙」的象征,就是指没有发作的攻击性,白天对人生气而不能表达时,就会在夜晚磨牙。这其实不难理解,中国有句古话讲『恨得压根痒痒』,白天未发泄的怒火当然在夜晚会以磨牙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解释大概也与『哮喘』的疾病比较类似。拉丁文的哮喘称为「胸部狭窄(anguslus)」并且与恐惧同源,并且伴有有优势欲和拒绝黑暗。看起来有点意思,当你咳嗽的时候是不是认为只是上呼吸道感染了某种流感病毒,吃点消炎药或者是中药的止咳糖浆就好了呢?你有想过是你所谓的「心胸狭窄」致病的吗?(当然这种胸部狭窄是不是与小肚鸡肠联系就看你愿不愿意承认……?)当然哮喘这个疾病医学上遗传占据绝大部分因素,但是开阔心胸又不是坏事。又如「紧张性头痛」很常见于工作压力过大的人,或与升迁有关、使人过度努力的紧急情况,在这个症状的背后,常常发现骄傲的完美主义者,企图严格执行自己的意志。
  当然,这并非所谓的「标准诊断」,甚至有些人会说是一种牵强附会。但是作者的这种解释也不是否定正统医学的功用,而是扩展更宽广的视角,,使每个人为自己的身心状况找出属于个人的疾病隐喻或重要意义,进而能从各种症状的痛苦中学到人生的功课。
  书中对于其他的器官也有解释:胃部的主要功能是接受,消化不良等胃病是无法解决自己的恼怒和攻击性的能力,无法解决冲突问题。所以要么忍气吞声,要么急剧攻击性;小肠和结肠特有的功能是分析、分解,也就是深入细节,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穿肠而过,什么都不留下,人们只能够退缩到安静而孤独的角落,任其发泄。这就告诉我们对待事情的时候不要害怕,也不要抓得太紧,而是应该放手任其自然发展;胰腺与其6最著名的病症——糖尿病相联系,根据食物与情感的关系可以解释为爱之病,这样的病人希望爱与甜美,但是无法接受爱和容纳爱,所以要依靠替代食物来填补自己的空虚;肝脏拥有许多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解毒功能;胆囊炎症主要发病于女人,即婚后感到了束缚;耳朵和眼睛的疾病是为了逃避现实,不想看到或者听到一些不好的东西。。。。。。这些观点都非常的新奇,但是也反映了许多的原理,是异于经典医学的。看起来比较像中医的分析理论,各个器官组织对应着不同的病症,然而这种病症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作者将它们统统归结为心理的因素。
  疾病的意义
  在众人视吃药打针为家常便饭的今日,现代人需要的是从机械生活中跳出来寻找意义、认识自我。在接受现代医学治疗的同时,也花一些心力去探索心灵世界,两者并不相违背,而后者却能开启令人难以想像的 广袤视野。现代有愈来愈多的人,已经看到主流医学的局限,而渴望一个全新医学观的诞生。作者给出一个强调身心整合的超越性观点,帮助我们用更正面、积极的角度来听疾病说话,追求全方位的身心灵健康。
  『疾病是走向疗愈的道路』。书中一开始就向我们指明,疾病是人的本质。通过疾病,我们可以走向完整。在习惯二元判断的今天,我们区隔出善与恶、好与坏,再选择 展现或者掩埋。那些藏在暗处的,始终若隐若现。最后用剩下的时间,与其对抗。
  健康需要他的对立面。这是《疾病的希望》书中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和老子的相对论如出一辙,西方人也认为有无相生、长短相形,疾病和健康对于人来说,是一个既对立又合一的整体。在德国心理医生眼里,甚 至认为,疾病比起健康更能反映人的本质, 因为它是我们的心理意识寄寓在生理器官 中开出的『魔鬼之花』(有时候觉得他们对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文化简直到了精通的地步)。有病无病不只是我们的身体器官说 了算。在我的医学专业课上,老师不止一次 的讲到「健康」的问题,医生总是认为身体上的无疾病和炎症状态就是「健康」。但是在我们头脑中,随时流露出的意识,就可能是昨天、今天或未来的某种病症的投射,也就是心理上的疾病。譬如在《body of proof》中,女主人公就时常手部抽搐以至于拿不住东西,但是脑电扫无任何问题,仅仅是由于她遭遇过车祸并且由此葬送了外科医生的光明前途。这些慢性症状就能显现出他们 的性格意识的顽症,不管怎样,和他们的性 格都不无关系。
  古人爱说“相由心生”,没错,当我们心情不好时,我们的皮肤会变得更差。人的外表尽管是生理显现,却和真实 的自我有亲密关系。延伸开来,生和死也是 这样的,是『我』身上对立合一的部分。对立的另一面是统一,是包罗万象的一,在这个一里包含着尚未区分的对立面。人们也把这种存在称作宇宙。根据定义,宇宙至大无外,在这个一之外,在宇宙之外, 不存在任何东西。统一中既没有变化,也没 有转换或发展,因为统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制约。宇宙的统一是永恒平静的,它是纯粹的存在,没有形式,也没有活动。所有形容统一的表达都是否定的: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变化,没有界限。所有肯定的表达 都来自于我们这个分裂的世界,不适用于统一。因此从我们两极化了的意识角度看来, 统一就是虚无。
  人的自我总是想要占有身外之物,并且特别不愿看到,为了使自己同万物融为一体,只有消除万念。在统一中,一切和虚无合二为一。虚无放弃了所有的表现 形式和界限,因而摆脱了对立。整个存在的原始根基是虚无。虚无是唯一真正的存在, 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永恒走向永恒。 也就是书中所引用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或者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统一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用思想来分析,因为思维的先决条件就是对立。没有对立,没有主体和客体、认知和被认知的分离, 就不可能有知识。而统一中是没有知识的, 只有存在。在统一中,所有的渴望,所有的 愿望和努力,所有的运动都停止了,因为已 经不存在人们可以向往的外部,人们只能在 虚无中找到一切,这就是古老的悖论。我们所有的人都拥有一种两极对立的 意识,这种意识使世界在我们看来也是对立的。重要的一点必须承认,对立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的意识,我们正是通过这样的意识去感知这个世界。。。。。。正如吸气与呼气、电流的正极与负极一样,两个对立面之间高度的依赖性告诉我们,在每一个对立的后面都存在着一个统一,只是我们凭借意识,无法同时看到和感觉到它罢了。因此我们被迫把每一个统一的事实都分割成两极并先后地去观察它们。而这样,往往就会导致错误,疾病也应运而生。
  对立就像一扇门,门的一面写着入口, 另一面写着出口——门始终是这一扇,但无论我们从哪一面靠近它,看到的只能是一面。我们必须把统一体分割成面,然后依次地去观察各个面。这是一种强制,时间正是通过这样的强制产生的,因为只有用对立的意识去观察,同时的存在的同时性才会分出先后。所以正如对立的另一面是统一,时间的另一面就是永恒。在到永恒这个概念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 永恒意味着没有时间,而不是基督教神学所误解的那样,是一个永无终止的时间长流。
  既然诚如作者所说,疾病是我们的本质。我们为何又要根治疾病?生病的人为何不能等待着疾病自然地过去,却要接受治疗?疾病如果是我们心灵的反映,我们却又为何要害怕它?这些问题只能在深入地读完和理解本书后才能找到答案:正视身体的根本的发动机,它就是我们的「自我」——正是这个家伙输出意识,和我们的身体共振。
  所以,当我们寻求身心治疗之道,我们一切的疾病都是和「自我」有关系的。人类的习惯是以自我为中心,种种病症更是发端于此,故而种种病症的治疗不能脱离认清『我』这个轨道,自认为能像传统医学那样单纯地仰仗于药物便疗愈。如此就不难理解,疾病的真相就是『发 现更真实的自我』,如本书封底所宣示。
  除此之外,本书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譬如它说『如果一个人渴望爱,却无法满足这种饥渴的话,就会在身体上重现为渴望甜 食。甜食和细嚼美食的渴望,都是表达对爱 的不满足』,而无法接纳和消化这种爱,就 会引起胰脏的疾病,即『糖尿病』。这种过于象征的解释,吃货们未必以为然(其实我呢以前就没这么想过),但是却让心理上的 感觉和生理上的感觉『通感』,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了伟大的亲密的联系,让医生们去给 有疾病的人疗治时,时刻会记得永远别忽视生病的人心理上的那些因素,正是它们寄居 在器官里,左右着器官朝好的方向或坏的方向变化。这对于医学工作者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语言的魅力
  读书的特殊点还在于,作者本人好像讲了太多从语言出发的东西,但是对无意于研究日耳曼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人好像没什么太多的理解啊,尤其是我从没接触过德语。。。。。。可能有些德语的用法会正好与中文的情况一样,博得我们会心一笑,然后觉得作者说得有理,但其实很多状况是只发生在德语中的,比如说到酸(sauer)的时候,德 语里“ich bin sauer”,直译是『我很酸』,表示『我生气了』,而中文中的则更多表示妒忌的意思即『我吃醋了』,要是这本书是中国人来写的话,恐怕又是另外一种样子了。但是排除文化差异,这种视角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在治人』而非『治症』这点上很像中医的思想,作为医学生,我身边既有只相信西医、大肆批判中医的人,这些人不乏名牌教授,也有一年到头生病只喝中药的。中药不管是从其作用机理到表面上的制作过程都能体现一种细致的关怀和深邃的洞察力,而非像书上所说的,把指示灯显示错误的信号只当作是指示灯自己的问题。
  以前的人会问生病的人『失去(amiss) 了什么?』,不过,病人还是会回答『我有(get)头痛。』(原注:到现在,苏格兰 人还是习惯问病人:「你缺少(lack)了什 么?」)现在我们都直接问病人:「你得(get) 了什么病?」仔细思量这两种完全相反的问 话『「失去了什么」和「得了什么」』,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这两种问法都适用于病人,任何生病的人都少了某种东西,特别是在意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少了某种东西,那他们就是完整的,既健康又完美;相反的, 一旦完整性在某个部分受损,那就「不完整」了,也就是说,不健康或生病了。疾病显现在身体上就是症状,而症状是人拥有的某种6东西,所以说「一个人拥有的东西是其缺乏的表现」,人因为缺乏意识的某个部分,于是有了症状。
  在研究古代语言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我们的意识和求知欲是如何把原来的统一体分裂成对立体的。很明显,生活在早期文化中的人们更容易看到隐藏在对立后面的统一,因为古代的语言中,许多词还包含着对立的意思。在语言后来的发展中, 人们才开始通过字母的转移或延伸,把过去是意义矛盾的词明确地归入一极。
  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是一本特别有趣的 书,即『特别』而『有趣』。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杜兰德,变态心理学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德特勒夫森,疾病的希望,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UP读书真的有自己的思考,语言功底也很不错!很多都是我喜欢的文,想给小姐姐推荐,但是想想自己也有一段时间没有看文了,所以就说几个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文吧~首先是女神淮上的提灯系列,提灯看刺刀(古早味,我的耽美初心,楚慈美人)、提灯照河山(有抗日情怀的中华儿女会喜欢的一本书,穿越)、提灯映桃花(现代都市神魔,魔物与凤凰明王的爱情,框架很大,我个人非常喜欢),另外就是一本民国穿越到现代的文:1930来的先生,作者文字功底深厚,金陵城,秦淮河,当年的家国大义与如今的儿女情长,刻画地非常细腻,广播剧也非常非常棒!真的!一定要听!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广播剧,翼之声制作,全剧免费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20 03: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