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7476|回复: 1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7 08: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撒野我真的是特别喜欢,就那种互相救赎的感觉吧,让我觉得非常的......啧怎么说呢,就是也可以说让我很感动,甚至有些憧憬自己也遇到这样一个人。他里面就写了很多情感,爱情,亲情和友情等。而且那些情感都让我很身临其境。配角的感情也都写的非常生动到位,丞哥和顾飞的感情的描写就能让读者觉得他们真的很爱对方。文章整体我个人觉得不是很虐,而且生活描写上也挺真实的,也有一些励志。主角俩人的性格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中间会有些不愉快的小插曲,但最后结局是很甜的,整体的故事和布局我也都很喜欢。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花时间看一看。(以上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勿喷,谢谢!)
  读书与成长——《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李丽 亚太森博山东浆纸

  喜欢上读书,才开始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妙,并感觉到自己精神上的成长。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过:“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这几天读完同事推荐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乍看厚厚的一本,八百多页,还怕会读不下去,没想到开始读后,竟再也不忍释卷。书中的文字,句句都似在写着自己的内心。我也因了作者的笔墨,将自己全然投入进了主人公菲利普的世界。

  那些天每有所思,脑海里全是那跛足少年。当他虔诚地祈祷上帝治愈他的残疾时,为显示诚意他故意让自己吃苦,想象着自己被治愈后幸福快乐的样子,想象着原先嘲笑他的人是怎样目瞪口呆……此时,我真想去拥抱这个善良纯朴的少年,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小时候,自己也曾因过于害羞,老是沉浸于自己的缺点,而不敢回答问题,不懂得与同学相处。尽管外表沉默寡言,内心却把自己想象成班里最棒的那位同学,甚至于暗地里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梦般遐思,还常常为自己想象出来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断遭人嘲弄,逐渐失却了孩提的天真,进而痛苦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哪个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烦恼中成长起来的?“菲利普看了好多书,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念头,正由于他对书里讲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这反倒为他的想象力开阔了驰骋的天地。在他痛苦的羞态背后,在他的心灵深处,某种东西却在逐渐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个性。”

  读书使人成长。作者在书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阶段读的书,这些书中的思想和他周围人物的思想都在影响着他。“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正因为菲利普持续阅读的习惯,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锁,获得人生意义上的自由。

  阅读中,我分明觉出菲利普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恍惚有自己的影子。我也曾有他遇到过的迷茫,而我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就是读书与沉思让菲利普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他对朋友的选择,他的求学之路,他对神学的思考……他不顾伯父反对,远赴德国求学;后来到伦敦成为一名会计学徒,因为厌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转到巴黎学习绘画。意识到自己在艺术上资质平平,不会有所建树,后来他决定去伦敦学医。书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对生活抉择时的反思,其中落魄诗人克朗肖对他影响最大。“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虽然他后来的物质生活有些悲惨,但我非常欣赏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旷达的哲学思维。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尔涅对我触动也很大,尤其是他的择妻观。他自己多才多艺,可是却离开与他同样有才华的前妻,选择与一个朴实能干的女仆生活在一起。他共有九个孩子,过着真实而平凡的幸福生活。他的很多思想都影响到菲利普。

  主人公对米尔德丽德的爱情可能最令读者难以理解。他怎么会爱上一个如此自私自利甚至无耻的女人?菲利普也认识到了她的真面目,但还是一次次无奈地感到:他不能不爱这个女人。他清楚这种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时才能消失。在这场爱情的追逐中,菲利浦丧失了独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严,还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财产。“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过于在爱的同时又带着藐视了”……反思自己,是否也曾用类似病态的精神折磨过自己?因不甘失去的一些东西,特别是曾经投入过的感情,即使已经明了是错的,却仍在主观意识里寄希望那是永远美好的存在。也许这就是人性无法突破的枷锁。

  很多人读书过于看重实用性、目的性,而最终面对茫茫书海无所措手。实际上,读书是为了自己永远的成长。“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既定的目标,你就没办法发现在这个目标范围外,更广阔的可能性是什么”。看起来没什么用处的书,或许会给你的未来早早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书是不分国家与年代的,因为不管哪个国家的人性都是相通的,历史也是相似的。当你在成长中遇到困惑时,或许古今中外的某本书里早已告诉你解决问题的答案。

  傅雷曾提到过一本书对他的影响。一开始他因为情绪波动,“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后偶然读到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

  由此可见,通过读书治愈人生各种疑难杂症,的确不失为一良好途径。只要你还想成长,读书就不会晚。

《诟病》,双A绝绝子!疯批病娇破镜重圆!呜呜呜呜,桃子味的信息素很可爱的哇!两个小助理之间也是蛮有意思的!《禁区》也超级可,双向偷窥,暴力的阅读障碍带佬和不想惹事的狱警,非常有性张力!《这个Alpha为何那样?》起名非常的晋江,但是文笔真的八戳!(虽然本质还是小甜文),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流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08: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后感(一)--《人性的枷锁》

  原创: 禾品品 阅读与旅行时光 今天《人性的枷锁》是一部成长小说,是毛姆的半自传小说,因为主人菲利普身上就有毛姆的影子,毛姆幼时成了孤儿,寄人篱下,去海德堡学习德语,去医学院学医五年,最终成为了一名医生。菲利普在拿到从业资格以后,有了自己圆满的人生;毛姆则拿起锋利的手术刀做笔,把世人的冷酷与刻薄,把切身体会过的悲凉,剖开给我们看。

  《人性的枷锁》更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辛辣直白,常常让我们觉得脊背一凉,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我们如何去决择,是否还可以坚持自己的内心。是仰望天上的月亮,还是去捡地上的六便士。其实,月亮与六便士的书名在这里便已诞生了。

  成长本来就是一条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还是一条孤独的单行车道。只愿我们能在别的故事中,切身体味或已逝去,或未到来的岁月。

  主人公:菲利普,先是丧父,九岁丧母,成为孤儿,并且带着他天生的跛脚,从此便寄居在伯伯家。生活也就这样开始了,不管是受了委屈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还是在压抑的环境里,他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和忍耐,但幸运的是那人瘦小的伯母是爱他的。

  直到他遇到了这世上最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习惯-阅读,这是他心中的避难所,让他远离生活中种种悲戚之事,他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幻境,来暂时忘掉生活的无尽苦涩和失望,他的心智也提前成熟起来了。

  特坎伯雷的皇家公学,却也是一段辛酸的记忆。因为天生的跛足让他自卑与羞涩,也让他受尽的别人的欺负与侮辱,他品尝到了生命的苦涩,而这种不幸与痛苦让他竖起的一道屏障。看到这里,让我想起在《杀手不太冷》这部影片中,玛蒂尔达问莱昂:‘生活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莱昂回答:Alwayslike this!生活总是这样痛苦,即使菲利普的成绩总是那么优秀,但依旧是被嘲笑的对象,但这也让他早早地摆脱懵懂,开始清醒而苦涩地认识自我,苦难总是让人成长,只是辛酸地成长。

  菲利普读到了耶稣基督的一段话:“若你们心怀诚念,不存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之事,就是对这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甚么,只要信,就必得著。”

  在寒冷的冬日里,他穿着单薄的睡衣,跪在地上祈祷,真诚的祈祷;他倾尽全力,诚心诚意地祈祷,祈祷他的跛足在开学之前可以变得完好,想像着自己在足球场上飞跑的样子。读到这里,真的让人很心疼这个可怜的孩子。但,终究是落空了。

  十三岁那年他遇到对他胃口的校长珀金斯,让他得到了肯定和赞美。但在此阶段,他的信仰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曾经他感觉上帝无所不在,但他慢慢已经感受不到其存在了。和罗斯的友谊的破裂,让他尝尽了嫉妒的痛苦,但终究是散了,因为那句‘我不稀罕,他是个死瘸子‘,因为击中了他致命的要害。

  这个阶段的他应该也进入了青春期,加之心智早熟,他渴望自由,渴望得到解放。他对自由的渴望,让他放弃了考入牛津大学的奖学金,因为他从心底里不愿意当牧师。查了一下资料,创立初期的牛津大学以培养有教养的牧师或者神职人员为主,所以菲利普心甘情愿放弃可以考入牛津的机会。

  与伯伯伯母的冲突也开始了,因为他想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他的善良本性在伯母的眼泪中伤心中体现出来,而犹如年少的我们,口不择言和父母冲撞,不听他们的建议,总觉得他们是迂腐墨守成规的,总觉得他们不理解我们的追求与梦想。最终,在他的奋扎中,在他差一点就被珀金斯校长说服的那一刻,他坚守住了自己的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珀金斯校长是一位好的教育者,菲利普遇到他是一种幸运,至少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支持、鼓励、肯定、包容和引导,也让阳光照进他的生命中。

  结果,他赢了,但他的感受又如何呢?

  菲利普一下慌乱了,他看似打了场胜仗,却没有赢得些什么。现在竟忽然糊涂起来:也许输比赢更好。他解放了,他自由了,但期待已久的欣喜若狂的感觉却迟迟不来,相反地,在他绕着教区踯躅徘徊时,一股浓浓的悲伤狠狠地扼住了他。他多么希望自己当时没有犯傻。他不想离开,但也觉对不会撇下面子跑去找校长。这样做究竟是对是错,他无从得知,只是一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就满腹惆怅,闷闷不乐,只好自问:是不是每次当你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后,都会后悔不迭?

  今天读到这么一句话,好的文学作品可以穿越时空得到读者的认同。这本书1915年出版,但在百年后阅读这本书时,依然可以去认同,去感觉,这也是经典的魅力之一。

  接下来菲利普要开始他的海德堡之旅了,期待接下来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20 04: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