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莉娜可以去看看公子优的书 都好好看!强推《你的距离》《音乐家们的手指》,是那种平淡日常中又夹杂着浓墨重彩的感情,最神奇的就是她的每一本题材都不一样,但是都能恰到好处拿捏住人物特质、历史背景,并且里面很多专业知识都写的好深好真实,感觉是知识面超广的一人!而且专业知识写的都很严谨,能让人感受到那个领域特有的故事感[打call]特别是《音乐家们的手指》我超爱 中间写到上一代温月安和贺玉楼的故事那段真的后劲好大 直接给看哭了 余韵悠长的感觉!
小说《柴火》 读后感(慧东)
原创: 慧东 路路叙叙
读了一篇短篇小说《柴火》,颇有感触。小说作者是美国的雷蒙德·卡佛,写一个男人在海边租了一对夫妇的房子,举止神秘,一天男人看到院子里堆放了大量主人留作过冬取暖的木材,就主动申请免费砍柴,夫妇俩很不解,还是答应了,男人用了两天时间把所有的木头砍完了。故事就这么简单,几乎算不上故事,作者根本不交代男人此行的目的,也没什么情绪描写。我们认为小说一般意义上最重要的东西几乎都被作者删除了,整个故事就像个谜。然而这正是极简主义小说的妙处,咫尺论万里,越是小说中省略或隐去的部分,越能让我们充满想象。
卡佛可以说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极端发扬者,在塞林格的短篇里也有类似的感觉,故事看似避重就轻,其实意味深长。它与推理小说不同的是,推理小说的悬疑是谁是杀人者,而极简小说的悬疑则在于深刻的人性。其实《柴火》写的是孤独和空虚,生活失意的男人想躲在角落里舔拭伤口,却苦于找不到舌头。最后从男人不顾麻烦和重重困难坚持要帮房东砍柴,可以看出男人终于找到了“舌头”,那就是砍柴,他几乎夜以继日,手受伤了也不停下,因为砍柴给他带来了少有的充实和安宁,他找到了宣泄口。砍完柴,晚上他静静地写日记:“今天砍柴我看到了一只野鹰,一只鹿,我劈了一大堆木头。”小说的最后一句是:“他上床的时候,就让窗户敞开着,这样挺好。”
这篇小说我反复读了无数次,一个人生跌入谷底的失意男人,无怨无艾,只是不动声色地卖力砍柴,这场面令人心疼。一个男人这辈子已经完了,只剩下亘古的孤独和空虚,于是他把帮着房东砍柴当成了生死攸关的重要事情,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不禁令我想起王家卫电影里的一个又一个男人形象。
时下的小说和电影都太急于表达、太爱倾诉了,本来没什么稀奇的感情,大家都要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说个不停,激情泛滥而张力不足。能具备卡佛这样的叙事技巧的作家和编导万中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