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347|回复: 2

《文化苦旅》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5 08: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求去看麟潜的《白羊》《垂耳执事》和《人鱼陷落》!你可以永远相信麟潜的文笔!!!真的非常绝,《白羊》是我今年看过的文top没有之一,关于人物的性格刻画一点也不平面化,真的非常立体,是嫂子文学(是我之前的雷点之一但是白羊真的没有让我感觉到一点不舒服),麟潜的文绝对入股不亏!只要你喜欢麟潜我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姐妹!
  路,就是书——人文MT《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
  青岛二中2018级人文MT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我们披星戴月,奔向远方。
  我们看到了西湖堤岸上的柳枝摇曳,看到了莫高窟里前朝布下的细尘,看到了苏州园林的白墙黛瓦。
  与此同时——
  我们也感知到了世代的文人在西湖夜晚的灯火里写下流传千古的辞章,百年前的绘师在苍茫大漠的黄沙里勾勒飞天似笑似嗔的神情,从前竹影幽深的院子里抱琴女子的低眉轻唱。
  这个冬天,伴随着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的墨香,我们行过山水,看过世间万象。
  中国,本就是“瓷器”,她该有那份坚韧,也理应存在那抹细腻温柔。当屋瓦池塘变作钢铁森林,这还是这,却已不是这。天一阁的风雨,天柱山的寂寞,西湖一梦,多少名满天下的古藏书,多少挥洒血泪的文人政客,多少自由精神与旧代思想的碰撞升华,三千年,尽蕴在一片木,一株草,一滴水中。他们静默着,承载着无数离合悲欢。万物有声,只待人听。
  这片土地,缔造了太多奇迹,承受了太多委屈。却一直善良着,包容着,不甘平凡着。神州所害怕的“废墟”,不是战火的摧残,不是他人的掳掠,是故乡孩子们的遗忘。会在什么时候,它会一直一直伫立在那里,变成浩瀚时光中的一粒黄沙?
  所幸,余先生看了,听了,忆了,写了。所幸,我们读到了。文化苦旅,既是苦,是先人的遗憾,是风雨的侵蚀。但苦旅之后,所希望的,是再见时的笑容相对,甘之如饴。
  ——孙晚樱
  真正的文化,不仅在发黄的纸堆当中,它隐藏在古老的一砖一瓦中蕴藏在新生的一草一木之间。它存在于代代文人的风骨,在古老大地的每一次呼吸之间。
  作者余秋雨在中年时辞去工作,选择文化苦旅。旅的,不仅是自然,还有人文;不仅是景观,还有历史。千百年间,风云变幻,斯人已逝,但留存下的景观仍默默见证着。我们站在这片土地上,仍可遥想当年古人经游此地的景象。
  《文化苦旅》中所表达的不仅是这些,还包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思考。《风雨天一阁》中,被妥善保管,传承数代的天一阁藏书,被大学者小心翼翼翻过的典籍,却在战乱时轻易地被几个偷儿偷走,焚毁在战火之中。文化的昌盛,要源于我们自身对文化的了解与自信,要建立在国家昌盛的基础之上,否则它只会遭受无妄之灾。
  作者的旅途还在继续。我们或许无法像作者一般行万里路,探寻文化起源。但保持着对文化的崇敬与热爱,对历史的探寻与思考,这,又何尝不是一场文化苦旅呢?
  ——郑方圆
  文化苦旅,其苦似茶。
  文化是茶,浸在滔滔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漫长五千年的发酵,在轰轰烈烈抑或是平平淡淡之中,在太平昌盛抑或是千疮百孔之后。谁能想象,奔腾着的古老民族,为了屹立在世界之林付出了多少血与泪。谁不惊叹,朝代的更迭、外族的入侵都没能动摇这古老文明的根基。可到头来它还是最似一碗茶,清洌依旧,醇香依旧,留下的仅是一剂微微的苦涩。何必再去计较和感慨,都是过往云烟罢了。只是,一丝苦味必须铭记,忆苦,才能思甜。
  文人是茶,浮沉在他们无法选择的时代里。中国古代文人多与“苦”字分不开。余秋雨先生说:“中国的文人,太寂寞。”不错的,对于文人,慧眼识人的伯乐少,出人头地的机会少,可他们却凝聚成了中华文明的魂。汉字的演变、文体的更新换代都要归功于他们,单说诗歌,把酸甜苦辣咸放在慢火煨炖的诗中,只留香气满乾坤。文人经历的苦,却搭建起了坚不可摧的文化楼宇,经得起千年消磨,受得起百年传承。
  ——李佳琦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莫高窟》,也正是小学时老师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作者笔下的莫高窟,饱经岁月的沧桑,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它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亦是历史存留下来的宝藏。当读到“一群美国人要用化学溶剂把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墙壁,带回美国去”时,我的心亦如几年前那般猛得一坠,甚至有些不敢继续读下去,但当读到“村民们放下工作,跑来监视这些人,最后他们什么也无法拿走”时,我长舒一口气。在此,作者用陈万里先生和村民的行动讽刺了助纣为虐的官员们、翻译们,让我的内心掀起了一阵阵波澜,似乎有一股火在燃烧。
  莫高窟,成为了我想去看看的地方。想去看作者笔下那栩栩如生的壁画,想去看那穿越了千年来到我身边的一段段历史故事,此刻,那些衣带飘飘的飞天,惟妙惟肖的舞者,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
  是的,余秋雨的文章都极富有感染力,那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文物,在他的笔下都好像活了起来,他们有生命、有思想,在我的世界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腾飞
  刘姝君
  但是,这一切似乎怪不得王圆箓。他只是那个年代孱弱中国偏僻沙漠中的一个小小的道士,他几乎是个文盲,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没法要求他对这些文化瑰宝有这多深的认识或多清楚的价值判定,他只能从一个道士的角度来评判这些佛教的东西,然后,肆意破坏,甚至以三十英镑的价格向一个外国人出售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然后还恭恭敬敬地将那位外国人称为“布施者”,原本在刚发现藏经洞时有些知道轻重的官员建议运到省城,但又心疼运费……其实, 就算是运到京城又怎么样呢,八国联军已经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就算是运到京城,气数已尽的清政府也保护不了它们。
  一本书的厚度,能有多厚呢? 我想,《文化苦旅》应该很厚了吧,每一页纸上都盛满了中华文化一路走来的荣光与创伤,更有作者余秋雨走遍大江南北看遍文化故事的珍惜与痛心,还有读者,我,一个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文化,对历史,更深的思考....
  余秋雨在游开封时,途经一些古建筑想随手拍下,友人却阻止道:“别拍了,一端相机,这便都成了现代。”当古代的事物与现代的创造相互碰撞时,几乎都会因为无法解决均衡统一的问题而摩擦出火花。
  在《废墟》一文中,作者较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于这种现象做出了相应的权衡。文中指出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这“收拾来的不是前夜残梦,而是今日的游戏”,而真正要做的是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我认为对待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两个时空的问题,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某种事物所对应的生命状态。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一种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管社会怎样变化,历史怎样发展,人类所具有的生命状态是难以改变的。在探究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联系时,并不是说要去跨越一道鸿沟,解决某一类问题,而是从根本上感受两种文化形态的独特之处。
  传统的东西被称为“传统文化”,不足为奇,但既然现代种种人类智慧的缔造同样被称作“文化”,这说明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本源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的共通性,即文化可以看作是社会与历史积淀的产物。
  ——梁嘉桐
  李怡霖
  当我们过多地关注所谓当我们过多地关注所谓的网络红人,是否还有人记得回头看一看中华民族真正该拥有的节气?当我们沉迷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是否还有人记得去拂一拂海东盛国遗迹上的尘土?去追一追被流放宁古塔的学者那力不从心的背影?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越是不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只是这种“寂寞沙洲冷”的孤寂还要延续多久?
  世间万象,我们何不选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下楼转转,转转丹麦公主的阁楼,看看一栋别墅究竟包含怎样的深情;转转沈从文先生的故居,看看那个“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的人,究竟等在何处;转转邮电博物馆,体会一下从前“车马书信很慢”的日子;或者走走青岛的石阶小路,偶尔驻足看路口的老大爷下象棋……
  我们对文化冷眼相待,文化也必然对我们冷眼相待。正如书中所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忘记了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幸好,还有余秋雨,还有很多像余秋雨这样的人,他们从未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方嘉音
  这位使者,熨贴着大地,聆听着驼铃的颤响,迎着风沙的呼啸,他又潜伏在山谷,仰头与奔涌下来的银帘对抗。他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绘出千堆白雪,万里荒滩,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他用笔墨将一片片土地连在一起,一个故事在其上顺次上演。他既是一名兢兢业业的导演,又是一名忠实诚恳的观众。
  我本想沉溺于这精妙的山河对话中,却不料感知到了一丝更深层次的意味,就如同一个小孩子,突然听懂了大人间的对话一样,甚是惶恐。这些章节从来不曾是独立的,我将它们剥离来看的想法错了。它应当是一张交错纵横的时空网,其中是一张历史朝代更替表与一幅幅细致入微的中国地图,甚至还蕴含着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以及历史文物的去向。
  于是我重新来读第二遍,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透过层层时空迷雾,看到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看到了作者笔下中国的文化人格与文化良知。我甚至有幸在这殿堂中一瞥这中华文化的走向。这大概是这位老先生想送给我们的一些文化线索罢,以防在这长长的迷宫中迷失了路,迷失了自己。
  时空的钟声又敲响了,下一站,该是哪一个文化再起点呢?
  《文化苦旅》是现代文豪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读之前我便疑惑:他怎么会觉得文化苦呢?读着读着,恍然大悟:其“苦”,不是文化之苦,而是追寻文化之旅苦。此苦是他自己的选择。现代的交通工具很发达,乘飞机即可去往远方,无需跋山涉水。然而他深知,想要真正参透中华文化,读懂那诗句文章中的内涵,就必须走那些“苦”路,走那些文化的真正创造者,大诗人大思想家们走过的路,正如佛教徒翻越千山万水,虔诚朝圣一般。
  于是我们也跟着他,走过了这些路:敦煌的鸣沙山、月牙泉,柳州的柳侯祠……都是一些美极的小地方,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要求人们离开大都市,放下手中的工作,长途跋涉至这种地方实在有些困难。究竟还会有多少行人,再去探寻古代的这种意境呢?只有少部分学者吗?中华文化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让少数人参透它实在可惜。
  时代的车轮向前滚动着,这些问题也即将滚到我们这代人身上了。轮到我们去探索了,最好也能走上这么几次“苦旅”,把穿越千年的情怀,天地正气的结晶,结合上21世纪的新方法论,带到现代来。
  — — 王衍斌
  我不曾在这个冬季里出过远门,但我却看遍了世界。
  我并不孤单,带我前去的人名为余秋雨。
  旅程始于他的故乡。他总是提着笔的,他在斑驳如牛皮纸的灯光下写,不时写得声泪俱下;我默声地在一旁看着,看得惊心动魄。
  我知道,从我着眼于此的第一刻,便顺他走上这段文化苦旅。
  自黄州、平遥西大街、天一阁、西湖到新加坡、鱼尾山屋、寒冷的北欧,我随着余秋雨先生,走遍了世界的文化历史。在旅程的最后,我看着他在写满楷书的薄纸上不舍地搁下了笔,便问道:“这趟旅程,为何叫做苦旅?”
  他微微笑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同样漫长而厚重,但它们是互相造就的。历史不是一直顺畅,而是时常会伴有突然的变更。文化却要求源远流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它发展得艰难,却又因不同的历史时代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所以,文化是微苦的,寻找文化的路程也是颠沛流离的。”
  “但我们追寻和发扬文化的步履从未停息。世界文化长河是不休的,而我们知道得还实在太少。即使是蹀躞,我们也可以到达所谓万古湖山,去理解触摸庞大的文化。”
  我想,这就是《文化苦旅》。
  蹀躞未终,文化不止。
  ——张弦
  余秋雨先生说:“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是啊,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这个源远流长的文明的荣耀与苦难,我们呼吸的空气也许在千百年前就融入了前人的轻声叹息,幸甚,我们是故事的阅读者,同时也是撰写者。
  文案撰写:胡雪莹
  编辑:胡雪莹
  校对:杨璐晗

《判官》我是全程追更的,人老了,好多年没追过更了,结果看到木苏里开新文了没忍住。这本文中间断更了两个月,这期间我天天担忧着作者跑路了,这么好的文要没有结尾了,还好没有。这是一本我看一章能失落一整天的文,看到“不是故人,不开阵门”那里,虽然是我期待了很久很久的掉马,但是我难受了很久。这本文的基调就像书中的一个场景,漫天霜雪中,两个人从山的两头走上来。红尘故人旧相识,重逢却不知。那种淡淡的忧伤,我真的想哭又想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08: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知新微信运营部 知新wxycm

  在读《文化苦旅》时,我感觉自己的灵魂好似跟随余秋雨先生踏上了“文化苦旅”之路。余秋雨先生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以书中文字为媒介,先生笔下所展现的文化世界精彩纷呈。文化是滋养一个民族灵魂的源泉,文化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中国文化经历千年时间的洗礼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部分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濒临灭亡。在惋惜的同时,余秋雨先生通过此书诉说文化的沧桑,努力唤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文化苦旅中不仅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使我感悟人生,还有一些脱离常识、独具魅力的事物,颠覆了我对原有历史的一些认知。文化从起始到它未尽的终点,对于旁观的人来说,那种苦难的感觉是大打折扣的。真正苦的,是这趟旅程和背负这趟旅程的人,风餐露宿,翻山越岭,只为了传播文化的魅力,寻找文化未结束的终点。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谈到传说中的白娘子所蕴含的人文意义:“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和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余先生看来,白娘子的一切拼搏和灾难祸福都是为了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最终没有做到,谱成一曲悲剧,在传说中镇压白娘子的法海和雷锋塔在此脱俗,成为了某种带有悲剧色彩的象征意义。而在此之前,我终究没有摆脱思维定势,理所当然地把其中白蛇与许仙及法海的纠缠反复,仅仅归类为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

  受到文学气息的感染,当我开始下定决心去开拓进取,探寻人生的真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觉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对于我们人生目标的指导。“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我认为真正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多种倾向与状态的和谐统一。看到这句话,我突然发觉现在拥有的青春激情是非常宝贵的,时光之里山南水北,许多人渴求,却求而不得。让我忍不住心潮澎湃产生了强烈共鸣,几乎热泪盈眶着拜读此书。

  这本书不仅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而且还让我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使我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在本书的序篇中,余秋雨先生就曾经写到过敦煌石窟的往昔。从前我只耳闻敦煌石窟曾经的灿烂辉煌,只知晓它现在的腐朽破败,却不曾想到,著名的国家宝藏敦煌石窟的荣枯竟与一个畏缩胆小的道士有关。历史是容易让人心生怨恨的,我批判那个道士鼠目寸光、愚昧无知,怨恨那鼎盛时期的敦煌文化竟然曾被他一手掌握。可历史就是历史,这本身便是是一个属于过去的词汇。“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虽然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但它代表着过去,是永远无法挽回的曾经。

  而后先生写到的另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历史知识是“株连流放”。余秋雨先生在《流放宁古塔》一篇中曾提及,“在统治者看来,中国人都不是个人,只是长在家族大树下的叶子,一片叶子看不顺眼了,证明从根本上就不好,于是一根大树连根儿拔掉。”似乎在古代统治者眼中,民众并不是人,而是一堆叶子,生长在用每一个家族宗亲的族谱串联而成的大树上。树上的叶子就是家族里的民众,他们并不预先知晓哪一片叶子会出事而祸及自己,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到了什么时候会危害到整棵大树,于是他们只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这般,中国失去了独立的个体意识,却也未得到集体的凝聚力。如果一棵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独立面对风的吹拂和霜的飘洒,那么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生气的死林。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等诸多身份之间来回切换,但是当他作为一名散文家时才是最让人折服的。他写过多篇抒情散文,用笔独具匠心,感人至深却不着痕迹。在这本《文化苦旅》的文章中,不仅独具智者的理性思辨,而且充斥着一份浓浓的真挚情感。我想,这才是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文稿丨赵蓬勃

  编辑丨卓国城

  编审丨张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8: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庆“女神”节】《文化苦旅》读后感

  姚丽宏 包钢炼钢厂

  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很多本著作,但令我最深刻的还是这本《文化苦旅》,在老先生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有灵魂,很真实,真实到彷佛你就是文中的人物,在经历着文中的年代。

  第一次打开这本书,就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从敦煌莫高窟走进去,跟着老先生一起感受文化的伟大,感受着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气息,那种庄严神圣感荡漾在心中,仿佛在抚摸一个初生的婴儿,但同时也很伤感,因为我们的私欲、我们的无知,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去破坏这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可惜、悲愤、气恼的情绪无处安置。莫高窟,它是一千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生命里蕴藏了我们所有的信仰,我们要虔诚的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从莫高窟开始,跟着老先生一起畅游了阳关雪、白帝城、都江堰等等历史著名圣地,感受着那个年代的繁华,联想着当时文人墨客的集会,你的心中似有庞大的力量推动着你,向前,一直向前,去看,去听,去感受,那些古诗词里面的场景就这样呈现在你的眼底,很美,很惬意,一场文化的盛宴在你心中种了蛊,客观可叹。一本书,出神入化的讲解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索了千秋百代历史的更迭,囊括了中华大地的人文山水,在你没时间出去走走的日子里,我想你应该去读读这本书,给自己心灵上来一次洗礼。

  今日编辑:汪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20 04: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