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441|回复: 0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の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 14: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末日乐园》,略烧脑,涉及丧尸等末世元素,作者的想象力惊人,剧情走向天马行空,有意思的悬疑设定分布比较密集,我看的时候会顺着结果摸回去找细节,会让你体会到深深的《后怕》的感觉。不需要看完全本,看完虎头部分就行,我个人预感到后面会是蛇尾所以没有看了,但是几年来都为前段部分剧情的精彩而忍不住一次次地重温!!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柴静为此书写的序,由于写得实在太好,加之大学时就阅读过《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于是立马在kindle里下载了此书。一翻开此书,便欲罢不能。一周的时间内,利用晚上和地铁的时间,在狼吐虎咽精神粮食的享受中看完了这本书。由于大部分时间是在外看的,没能好好地做笔记,也由于近期较忙,没有好好地写一篇读后感,现补上。
  “曾国藩”,在我上大学前,我对他知之甚少,停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就是历史课本中兵败后众人拦着欲跳河自杀的曾国藩的那张图。 后来偶然在大学中阅读了《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后,对之印象大为改观,甚至钦佩。曾国藩家书的书籍在更早的年代其实更为知名,我们来看看这些时人的评论: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毛泽东
  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蒋介石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梁启超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左宗棠给曾国藩的挽联
  我不是曾国藩,曾国藩做的我做不到。——朱镕基
  毛泽东与曾国藩同是湖南人,受其影响较深。
  蒋介石更是要求下属人手一本曾国藩家书。
  左宗棠和梁启超都是当时绝顶聪明的几个人,却对这个“笨拙”之人给出了如此之高的评价。(小他一岁的左宗棠,十四岁参加县试,名列第一;梁启超更是天资超迈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曾国藩考了七次,才在二十三岁以倒数第二名中了秀才。)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本书。
  开篇写的就是: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五次挫辱
  第一次,秀才考试被公开批责。
  第六次参加秀才考试的曾国藩,以为自己发挥不错能够中秀才,结果发榜之日,却被考官在众人面前点评“文理太浅”,获得“佾生”资格(半个秀才)。本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考了六次的曾国藩却视为奇耻大辱。笔者在这里没有指出原因,后我查阅资料,了解到中秀才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这就相当于你21岁参加高考,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批责“能力不行”,然后还考不上。估计曾国藩当时的想法是宁愿不上榜。这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曾国藩虽上榜,却非常郁闷的原因。可能有的人遇到挫折就放弃了,但有时人与人的区别就是谁坚持得更久一点。没想到,此次挫辱却使得曾国藩更加发愤图强,思维竟突破了父亲僵化的教育框架,成绩突飞猛进,终于在下一次考试中中了秀才。
  第二次,画图难看遭同事嘲笑
  年轻人做官时都非常热血,期望能改变国家的不足,曾国藩也一样。但道光皇帝是个苟且偷安的人,故群臣风气都是“多磕头,少说话”。这让曾国藩非常郁闷,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不久,道光皇帝去世,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下诏“求言”。一时“天下称快”,朝野上下,为之一振。曾国藩感觉到希望来了,便将心中蓝图上奏给了咸丰。咸丰看后大为赞赏,让其画一张图解释其中内容。但曾国藩画得相当难看,一时成为京城的笑话。人们见了他,都“目笑存之”,令曾国藩无地自容,寒了一辈子。
  第三次,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曾国藩万万没有想到,咸丰皇帝只是一腔热血却不付诸于实际行动,畏首畏尾。曾国藩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只能敲醒龙头,因此,写了一大篇奏折批评皇帝。结果皇帝阅后大怒,差点掉了脑袋。
  曾国藩得罪了皇帝后,又因为性格正直,无视官官相护的官场潜规则,得罪了权贵,许多人因这两件事渐渐不再和曾国藩往来。
  第四次,在长沙险丧命
  由于太平军挥师北上,湖南各地,纷纷陷落。咸丰帝命守孝的曾国藩在湖南募兵御敌。曾国藩再一次无视官场潜规则,拿着皇帝的招牌触犯了当地官员的利益,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当地正规军闹事,冲进曾国藩办公的地方,吓得曾国藩逃到隔壁湖南巡抚办公室才捡回一命。湖南官员们眼见前一段飞扬跋扈的二品大员这次被狠狠地修理,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场笑话,四处飞传。一时间,满城都是对曾国藩的讥笑之声。
  作者对这次挫辱这样评论道:
  “这是曾国藩出生以来,第一次遭遇真正的挫折。进秀才的艰难,画稿遭人嘲笑的尴尬,比起这次挫辱来,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堂堂副部级官员,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还没处讲理。这种难堪在整个大清朝的历史上也不多见。我们可以想象曾国藩是如何心血上冲,夜不能寐。”
  然而,正是这次挫辱,使得他能够克服重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赤手空拳创办湘军,成为日后消灭太平军的中坚力量。
  作者再次写道:
  “可以说,没有长沙之辱,就没有曾国藩后半生的功名事业。这一次挫而后奋的成功,给了曾国藩一次印象极深的自我教育,更强化了他越挫越奋、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第五次,江西之困
  成功打赢了与太平军的几次战役后,曾国藩被派去江西支援,但仍旧犯了在湖南官场所犯的错误,在江西仍旧孤立无援,困难重重,无人支援。曾国藩借着为父守孝欲辞职,本意是表达不满,以为咸丰帝不会批准,万万没想到,一方面,咸丰帝认为目前太平军局势已经由盛转衰,不再需要曾国藩了;另一方面,湘军太过强大,却由汉人统领,咸丰帝也不信任曾国藩。因此,正好借此解除了他的兵权。
  这本是建立不世功勋千载难逢的时刻,却被解除了兵权。而他的部下们都纷纷飞黄腾达,职位都比他高。可想而知他有多郁闷。
  而这第五次挫辱,也如之前一样,成为了曾国藩性格蜕变的转折点,使得日后成为了一代名臣。
  曾左之争
  左宗棠,确实厉害,虽然科举之路不顺,但是凭着自己杰出的智慧,也在朝廷有很好的名声。凡是和其聊过的人,都对其智慧大加赞赏。但如其他天才一样,左生性傲慢,目中无人,也导致了左前期在官场上的不顺。
  前面说过,曾国藩考了七次,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可以说,曾国藩的智商算很平庸的。几乎在左宗棠的一生中,都从未瞧得起过曾国藩,对曾国藩甚至充满敌意,因为一山不能容二虎。就像你认为自己比另一个人聪明能干很多,但升迁之路上却远远不如他的那种敌意。
  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写曾左关系的发展。从朋友到绝交到复合到再次绝交,一方面,曾从未说过左的坏话,反而处处夸奖左。但左却逢人必骂曾;另一方面,曾在左最失意的时候,给予了支持,并鼎力帮助他一路高升。左自己都没有想到,在曾的手下干活,竟升迁地如此之快,短短时间官职竟与曾平起平坐。但左却恩将仇报,后期处处陷害曾,为难曾。曾虽与左绝交,却经常对弟弟说要多向左学。胸怀已分高下。
  作者在曾左最后一次交集与曾的死去这两件事情上的解说,是对曾国藩胸怀最好的解说。
  当左宗棠派兵西征的时候,面临筹饷的难题,除少数几个与左关系密切的省份全力支持之外,其他省份筹饷均严重不足。
  “这样,曾国藩与左宗棠不可避免又要打起交道。因为同治九年,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其辖下的江苏乃西征军重要的饷源地。所以,当左宗棠听说曾国藩回任两江后,第一反应是担心曾国藩不实心实意支持他,破坏他成就大功。然而不久他就发现判断错了。其后,曾国藩分内的那份军饷就源源不断,稳定而可靠地输送而来,不但足额而且及时。这让左宗棠大为意外。除此之外,在左宗棠剿捻及西征中,曾国藩又将最得意的部下刘松山交给左宗棠使用。刘松山屡立巨功,对左宗棠帮助极大。左宗棠才意识到,他误解了曾国藩。他突然发现做了几十年的朋友,自己其实一直没有症状理解曾国藩。“
  “曾左晚年这最后一次交集,确实头一次感动了左宗棠。左宗棠第一次对曾国藩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在此之前,左宗棠是戴着”科举情结“和”瑜亮情结“这两幅有色眼镜,一直认为曾国藩是一个以术制人的伪君子,至此才彻底推翻了自己的判断。”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因脑出血逝世于南京两江总督府,年不过六十二岁。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在林林总总的祭文挽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副,是当时身在西北前线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来的,其文曰: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更为令人意外的是,在对联后面,居然属的是“晚生”二字。曾左二人通信,从左宗棠为布衣时起,都是称兄道弟,左宗棠从不肯让一步。在曾国藩官拜大学士后,按惯例左宗棠对曾须自署“晚生”,左宗棠却说:“惟念我生只后公一年,似未为晚,请仍从弟呼为是。”所以左宗棠从来没对曾国藩称过晚生,这也成为当时官场上一则趣事,因此谁也没想到左宗棠会在挽联上署“晚生左宗棠”。
  坐在西北军营之中,左宗棠回想起与曾国藩一生的林林总总,越想越觉得伤怀。只有失掉了老朋友的这一刻,他才意识到他的损失是多么巨大,他又是多么对不住这位忠厚长者。他和曾国藩较量了一生短长,总也不服气。但是到了这一刻,静心反思,他服了。他自甘同时代第二人的身份,所以以“自愧不如”四字作为二人关系的最后总结。这对心高气傲的左宗棠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 ”
  脱胎换骨
  在《哈佛幸福课》中提到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让一批学生分为两组去拜访一批极其成功的人士,有诺奖获得者,有CEO。第一组人只去听他们成功的故事,而第二组人去听的不是辉煌,是他们遇到的坎坷。结果,第一组人绝大多数表示自己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成就,而第二组人则大部分表示自己只要努力还是有可能达到的。这就是心理学神奇的地方。也就是说,当我们只看一个成功人士站在多高的山顶时,我们往往望而生怯。而当我们知道他们是如何像普通人一样一步步爬上去的时候,我们便不觉得那是不可能的。
  曾国藩就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庸人。作者在开篇的序中写道:“对许多人来说,曾国藩的主要意义是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而这本书很好地描述了曾国藩到底做了什么关键性的事情,使得一个“庸人”能得到众多天才的赞美。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曾国藩的几次脱胎换骨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借鉴之处。
  曾国藩也和我们年轻的时候一样,有着年轻人共有的缺点:
  1.心性浮躁,坐不住。在京城处处玩乐,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2.为人傲慢,修养不佳,脾气火爆。作者写道:“普通人在社交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言不由衷,语涉虚伪。比如在社交场合常顺情说好话,习惯给人戴高帽子。比如自矜自夸,不懂装懂,显摆自己,夸夸其谈。人性中这些常态在曾国藩上一样存在,甚至更突出。”
  3.锋芒毕露,完全不收敛,对皇帝和同事说话都很不客气。
  可以说,三十岁之前的曾国藩,就是一个庸人。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曾国藩日后能够脱胎换骨。
  a.结交良师益友
  几年前,财富中文网的主编采访《基业长青》的作者詹姆斯·柯林斯,问他能给中国的年轻人一些什么建议。詹姆斯·柯林斯是专门从事研究成功企业成功原因的大师,他谈到自己采访了很多成功人士,总结出来了两点共性,其中一点就是以优秀的人为朋友。
  京城,作为当时人才最聚集的地方,绝对不乏良师益友。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曾国藩这只井底之蛙渐渐地发现自己与京城人的思想差距。这些心理上的冲击和落差,让曾国藩猛然醒悟,开始虚心像他们学习。
  结交良师益友不仅能让自己学到他们身上的长处,而且还能互相监督持续进步。
  b.立志高远
  《孙子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意思就是你要想考100分,那么一般结果是80分以上。你要想考80分,那么一般就是60分以上。你要想考60分,那么一般会不及格。因为人都有惰性,在严格要求自己的情况下偷懒也比宽松的条件下严格做得更多。
  前面说到曾国藩的这些良师益友便是这样一群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严到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们知道,人的潜力开发的还很少,立高远的志向,才能激发自己无限的潜力。三十岁那年,曾国藩便学习这些朋友,给自己立了一个做圣人的目标。
  c.彻底地执行
  可以讲,前面的两点很多人都可以轻松做到,但认识了成功人士,立下大志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执行。作者写道:“古往今来,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自己的志向。”
  曾国藩开始每天坚持做“日课”,形式上很像我们今天的日记。但是记录的都是自己当天每一个不当的想法和行为,以此进行反省和修正。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就会有量变转为质变。
  作者对此这样点评道:
  “读曾国藩的这些日记,想必读者会觉得过于苛刻、琐碎、拘泥。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每分每秒都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处于战斗状态,未免活得太“事儿”,太板了,太累了吧!这种自我完善之法,确实有点可怕。
  然而,除掉那“过犹不及”的部分,这种修身方式,也自有其合理之处。康熙皇帝说,学贵初有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朱熹也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做事也是这样。做至大至艰之事,开头一定要提起全力,有股冲劲,“猛火”痛烧一段,否则绝难成功。
  古往今来,绝大多数的人一生都处于昏睡或者赖床状态。有的人,一生被物欲所禁锢,如同困在圈中的猪,终生没能清醒。有的人,意识到了醒来的必要,但终生处于一种“勤奋地懒惰着”的状态,一生想用力力不足,想振刷刷不清,在关键处突破不了。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对自己下不了狠心,不能毅然横起,扫绝一切网罗。
  人从昏怠状态中挣扎出来,就如同青年人赖床一样,开头容易反复。最好的办法不是在一边轻声催促,而是上去直接扯开被子,在他脸上泼一盆凉水。”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后来在军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他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他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的万丈高。”
  此书,除了写了以上内容,还写了很多曾国藩的其他方面,比如他的廉洁和他的迷信,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他对我最大的教诲还是面对挫折的时的坚强,面对政敌时的胸怀以及对自我修炼的坚持。
  此刻,我也决心加入自我修炼的阵营,让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

《错绑了情敌的系统后》 我可太爱里面的攻了,这本真的主角都很可爱 善良 真诚 自尊 自爱,可惜数据不太好,作者真的写的很有趣,笑死我了,但是到一个期待很久的翻车的部分的时候,那种处理,那个情绪真的绝绝子,被完全带进入了的那种心脏空空的, 懵懵的钝痛特别细腻,可惜数据不太好,而且作者居然是抑郁症患者,就感觉到她真的好棒,好认真的在逗笑自己,真的特别乐观,没有一丝阴霾的感觉,所以到那个翻车的时候,情绪猛的扑上来,就好像被溺毙了一般,有一种很平静的窒息感 好在主角真的很勇敢呜呜呜,我真的好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9-17 03: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