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764|回复: 2

看见读后感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30 14: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坠落春夜》绝了!文笔特别好,描写特别有张力,超超超好看!《我只喜欢你的人设》超级超级浪漫,非常好看!《炽道》超级好看的竞技文!看了就让人心情变好,看了就让人充满激情,感觉看它的时候我有用不完的精力,叫我去跑个马拉松都仿佛可以轻轻松松的,男主段宇成永远是我的理想型!《花滑,我还是更适合参加奥运》也是一篇超好看的竞技文!热血又感人!
  你看见了什么——《看见》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去领略这世界的缤纷,去发现这世界的黑暗,去感知着世界的温度。因为我们身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圈子不同,我们势必会看到不同于其他人的东西。
  记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他们能够以旁观者的视角,带领你去感受社会不同的侧面,虽然现在的媒体人中有很多成为了“标题党”,但偌大的行业里,总是有那么一些不忘初心的朴实灵魂。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一句如此朴实的话语,完全是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水平,但要真正参透这句话,似乎需要一辈子的时间。人的一身何其漫长,又何其短暂,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使得我们走上不同的道路。有的人一帆风顺、事业有成、屹立在人群之中;有的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湮灭在人群之中。我们总是会自然的羡慕前者,而替后者惋惜,甚至是厌弃。在这忙忙碌碌的一生中,我们有太多的目标要去实现,但在回首之际,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呢?
  作为一个媒体人的柴静,目睹了成倍与我们的各色故事,在这些纷繁的故事之中,人很容易迷失自我,或者变得麻木。但是一个有着思考习惯的人,一个不忘初心的人不会沉湎于这些,他们永远在追寻的路上。柴静的文字和她的名字很相似,是安静的、陈静的,但是又蕴含着一种朴实而沉甸甸的力量。
  在那些令人唏嘘、感叹、愤慨的故事中,我们麻木的心理被唤醒,我们追随着柴静的脚步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当我们开始质疑这些新闻报道的背后,真相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便已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一个人、一本书改变不了我们的世界,但是可以教会我们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思考、追寻、沉淀是别人在这本书中所感受到的,我颇有同感。虽然我们不可能每一人都去做一个记者,但我们可以把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做为一个铁路工人,工作的重复性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生命中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麻木,一旦在工作中也出现这样的状态,生活的质量必然就会直线下降。怎么在工作里寻找到新的乐趣,让工作变成一种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己能力,甚至是获得快乐的事情呢?“思考”是一种最好的途径。每天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改一点,工作就会有点滴的改变。
  追寻也不是记者独有的特质。我们的人生道路基本都是在追寻的路上,想要的东西太多,而得不到的更多。我喜欢这样一句话“世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故而我们需常想一二”。既然追寻是我们人生的持久状态,又何必去执着于结果,往往是那些在追寻路上偶然拾得的东西,能够让我们受益终生。生活中如此,工作中也该如此。
  如果真的能做到上述的东西,整理和沉淀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认识长度和宽度都有极限,做好收纳工作,才能变得井然有序。“岁月的沉淀,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是经历的丰富、认知的提升、思想的深刻、心态的包容、处事的从容。”一个高度职业化的人同时还保持着鲜明的个人特点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成熟。我们的工作对人,对事,方式不同,掌握相应的技巧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不在工作中迷失就是我们个人的修养。
  一本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见”其实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力量,有眼入心,由心入脑,由脑入手,从观察到到着手改变,是巨大的进步,也是我们不断追寻的过程。

UP读书真的有自己的思考,语言功底也很不错!很多都是我喜欢的文,想给小姐姐推荐,但是想想自己也有一段时间没有看文了,所以就说几个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文吧~首先是女神淮上的提灯系列,提灯看刺刀(古早味,我的耽美初心,楚慈美人)、提灯照河山(有抗日情怀的中华儿女会喜欢的一本书,穿越)、提灯映桃花(现代都市神魔,魔物与凤凰明王的爱情,框架很大,我个人非常喜欢),另外就是一本民国穿越到现代的文:1930来的先生,作者文字功底深厚,金陵城,秦淮河,当年的家国大义与如今的儿女情长,刻画地非常细腻,广播剧也非常非常棒!真的!一定要听!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广播剧,翼之声制作,全剧免费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08: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柴静与《看见》

  《看见》是201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记,作者是柴静。

  该书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采访新闻和事件,但她并不是在简单的去描述这些片段,用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辉煌与荣耀,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着不断犯错、不断推断、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柴静在十年中探索着逻辑,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第一个感触便是思考,独立的思考,摆脱“自我”影响的思考。何谓成功,在我们看来便是平和,宠辱不惊。如何能够平和,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之上,自知自己是个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内心学会平和得制定目标和计划、判断得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平和很难达到,至少目前的我们做不到,这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过程,不知十年后能否做到?

  同样柴静的敬业令人折服,为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打磨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智,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第二个感触便是责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在山西采访时,一位官员带着讥笑的说:“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我办的就是。”她可以在不断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走入非典病区,顶着各种压力采访敏感话题,凭的就是一份责任感。在采访两会时,有个编导说柴静“看你采访,眼睛里都放着光,攫取的光”,这种“光”正是她的热情的所在。责任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

  《看见》中还令人深有感触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尊重不等于礼貌,理解也不是可怜。存在即合理,我们往往只看见受害方,一味的去谴责侵害方,却缺少对于他们的谅解。“一个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温柔”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我们缺少的就是这颗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宽容。容忍还有个“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没有改变侵害。宽容有个“宽”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可以对他们的行为提出合理的建议,但表示对他们错误行为的理解,这是我们要去学习的。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

  《看见》语录

  1、可见似锦繁华的夜,处处有寂寞的信徒。

  2、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3、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

  4、我仍固执地在寻找着那份触电的感觉,在渴望那份女人终生企求的爱情,我无法放低这个最低的要求。朋友说:你的要求其实很高,两情相悦如今已经不多了,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已是奢望。但我仍然带着我的热情跟向往在等待那个风雨夜归的人。

  5、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6、电台里正放 王菲 的老歌《誓言》,“如果你能给我一个真诚的绝对,无所谓,我什么都无所谓”,那是多久前的誓言?此时满世界正炒作她是如何被背叛的。爱情是女人的信仰,只是教主太脆弱。

  7、在我的人生里,当我有机会选择的时候,我选择了远离家乡,我选择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节目和自己的 爱情 。我以为这就是自由。可是,我从来没有感到过轻松,就像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人,永远离不开方寸之地。

  8、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9、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10、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8 08: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和人生的讲和 ——《看见》读后感

  2016.1.18 凌晨1点

  刚看完柴静的《看见》,我从QQ音乐里翻出书中提及的几首音乐“YOU RAISE ME UP、FIX YOU”,房间里回荡着时而舒缓时而激昂的旋律。

  很久没有真正写点读书感悟,其实最近每看完一本书,总有东西涌上心头呼之欲出,最后还是没有诉诸笔端。懒惰也好,逃避也罢,当下的翻江倒海都随生活的繁忙和琐碎烟消云散,偶尔浮现心头会有那么一点遗憾,但表达的欲念还是被过多的顾虑所消弭。

  而这本书还是触动我决定应该写点什么。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我会推迟了那么久才买,曾几何时,央视主持人的书我几乎都是第一时间就看,因了从小对这份职业的向往,即使无法抵达,读他们的书似乎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圆梦。

  初识柴静,她还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我喜欢那时清新文艺典雅的她,觉得她有一种安静脱俗的美。突然发现她去了央视主持新闻类节目,我有点错愕,看她不施粉黛,黑灰老陈的着装,再加上似乎有些刻意的严肃冷静,还有她瞪大的眼睛……都让我觉得不是我熟悉中的她了,甚至有些反感和不舒服,总觉得那是一种刻意的形象包装。

  网络越来越发达,很少再看电视,开电视机也只是看看电影。于是,似乎再没怎么看她的节目。

  2015年春节,她采访关于雾霾的片子震惊了网络,我突然觉得她弱小的身体里有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我不知道她的勇气从何而来,我希望她所做的这一切真的能改变什么。然而,终究是理想。没过几天,片子被屏蔽了。第一天、第二天当片子还尚未被屏蔽的时候我都在想,我们的国家到底是进步了,我们的民主到底是能实现的,我们新的领导人是不一样的。虽然内心里还是有一丝隐忧,但我竟然那么天真地想过。

  我很庆幸我是在雾霾片子之后才看她的书,这一切地安排似乎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因为此时的我更能理解她为什么有勇气做那样的片子了。坦白说,我看这本书一开始很不舒服,看到太多现实残酷的局面,看见很多弱小无奈的人,也觉着她的文笔比白岩松差了几个等级。但越看我越佩服起这个姑娘,原来如她这样一个在国家最权威的媒体机构里也活得那么不容易,原来最初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艰难的日子,原来她的不施粉黛和忘记自己的形象不是没有缘由的,原来她也在不断地找定位,她也会在面对不同采访情境时束手无策,她也在不断地磕磕碰碰中成长、成熟、专业。每个人都不是无缘无故长成了那样的人。这样想来,我越发理解了某些人。

  我想起小时候我也说长大了要当记者,有一次全家吃饭,电视里播着一个记者采访,模糊中是一个很辛苦的采访场面,妈妈说,我知道你想像她一样当记者?但是会很辛苦哦!那时的我,只有向往,全然没有想象到会有多辛苦。看了柴静的书,我终于理解了她后来呈现的记者形象。她做了一个真正的记者,而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漂亮的柴静。她在一个个新闻事件中,她在一起起冤假错案中,她从一个个新闻当事人中,她慢慢学会了忘记自己,只是去记着,做一个记录者,不带偏见,不以自我的情感和认知去评断孰对孰错。我感佩于她能给予每一方新闻当事人同样的表达权,我感动于她在药家鑫父亲和死者父亲之间找到了同样的为人父母的情感,我敬佩她在卢安克的故事里所看到的意义……她是一个优秀的记者,有正义感和责任感,敢于探寻真相,懂得人性的尊严……当然如她自己所言,她也有很明显的缺陷,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和她一样的缺陷。但那些似乎都不重要了,如同卢安克最后也结婚追随妻子的期望一样,柴静也离开了央视结了婚生了孩子。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和人生的讲和。

  我想起去年至今看过好几本书,我都会有某种深重的失望,总是会觉得自己距离作者的才华太过遥远,自己实在太过渺小,即使再看上100本书都达不到作者的十分之一,于是会对自己很失望。那种失望是因为对自己过高的期待所造成的。

  但看完柴静的书,我突然有些释然了。如书中所言,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我决定不再过于苛求自己,简单些,纯粹些,如近来的着装,没有任何装饰的最简单的贴身圆领灰色T恤,黑色leggings, 一件宽松外套,一条大围巾,黑色平底休闲鞋。仔细想来,其实着装也好,生活也好,我一直在慢慢接近自己最舒服的状态。看书、看电影、健身、写文章、经营咖啡事业、规划新的项目……只是去做,去体验,去思考。对自我有要求但不死磕,对别人有期待但不苛求。享受独处时的安静,也不全然避开必要的喧嚣,相对安全的距离里保持自我的清觉和自省。即使对自己常常失望,但那或许未尝不是好事,至少知道继续奔跑向前。若是少了这最后的自觉,或许就不是我了。

  最终,我们都会学会和人生的讲和。有些人会认为是无奈,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勇气。选择和人生讲和的勇气。就像顺其自然,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逆流而动,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求,有所不求。

  2016.1.18 凌晨3点 小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9-19 1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